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记者 《江淮》2011,(8):20-2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安徽“十二五”规划把加快建设人才强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专章进行部署,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人才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最近,本刊记者就安徽转型发展与人才强省战略问题,采访了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益灵。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0,(23)
<正>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辖四县二市两区,是安徽省东向桥头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滁州科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抢抓机遇,我们弘扬"大包干"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江淮》2010,(9)
<正>当前,安徽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坚持"八个结合"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4.
魏大鹏 《求贤》2010,(7):10-11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意义,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进入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建设文化强省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途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掘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扩大安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推进高新技术与文化资源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群的集聚效应;拓展文化产业核心层,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开拓国际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培育招揽聚集各类文化人才,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张宝顺 《党建》2011,(5):16-17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加快实现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把握难得机遇,进一步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事业,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没有坚强的人才保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就无从谈起.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进入新阶段,只有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实施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规范、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才能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安徽的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早在1987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关于加快开发性农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把开发性农业列为振兴安徽农村经济的一个突破口。近3年来,安徽开发性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治理整顿给安徽开发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治理整顿中,安徽加快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意义何在?有什么困难?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本文从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淮》2006,(11)
秋风送爽,菊花飘香。10月26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合肥胜利召开。776名代表肩负着全省280多万共产党员的重托,满怀对安徽人民的热爱和对安徽加快崛起的激情,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崛起大计。会议审议通过了七届省委报告、省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和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省第八次党代会是在加快安徽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通过的报告是安徽人民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安徽各级党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会吹响了开启新征程的响亮号角: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安徽崛起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宗禾 《党史纵览》2007,(10):9-13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安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和谐安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加快安徽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州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探索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新路子,优化经济结构;抓住桥头堡战略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撑;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和保障。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为保障,以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为旨归,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朱铸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培养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包括我区在内的西部地区,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科技是先导,关键在人才。加快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化的人才队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障,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人才,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要从加快建设和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和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几方面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是“三个转变”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能否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机遇,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07,(6)
安徽的发展,要靠安徽人,要靠在安徽工作的人,要靠安徽在外兴业的人,也要靠合作的伙伴、在安徽投资兴业的朋友们近年来,我们把握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有利时机,抓住实施宏观调控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去年,全省生产总值6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幅;财政收入达到816.2亿元,增长24.3%,近三年  相似文献   

17.
<正>刚刚迈进2010年,安徽人民又迎来了久盼的新年喜讯:国务院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表明皖江城市带已上升到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成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战略规划区。可以说,这是安徽百年一遇的大机遇,是安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争取奋力崛起的历史性里程碑,必将开拓安徽崛起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朱岩 《求贤》2009,(9):1-1
当前,我国引进海外人才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能不能敏锐把握、牢牢抓住这种机遇,加快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对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8,(9)
近年来,我省从省情出发,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步伐,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从我省旅游的现状来看,发展还很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分工,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顾海凇 《当代贵州》2010,(10):16-16
<正>省委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36名领导干部和省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创新方法,为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聚集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表明了省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信心和决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正处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