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皖北六市的国土面积占全省的近三成,人口超过四成,地位举足轻重,事关全省大局。可以说,没有皖北地区的加快发展,就没有安徽的加速崛起、全省的全面小康。推动皖北突破,既适应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全省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6日,省旅游局在合肥举办了“新皖北旅游崛起高峰论坛”,重点研讨了如何推动皖北地区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扩大皖北旅游业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旅游业中的比重,构建  相似文献   

3.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十一五”期间将“两淮一蚌”及皖北地区的发展与合肥、沿江地区放在同等的位置,着力打造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构筑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极,使之成为皖北地区奋力崛起的龙头。这一战略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皖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皖北的主要城市之一,蚌埠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大型产业基地,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优化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4.
《江淮》2010,(12)
<正>近来在学习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时,我对安徽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概括了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增强安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二是如何选择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三是如何补齐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短板,实现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如何防止安徽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影响,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可谓安徽经济四问。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军中,对安徽农民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对安徽农业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6月,皖北地区骤降暴雨,淮北地区受灾惨重,百年罕见。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刘宠光在视察皖北灾区后,与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共同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写道:“淮河水暴发,五道河流(潢河、白鹭  相似文献   

6.
庆跃先 《理论建设》2011,(2):101-104
安徽的"民工潮"和"凤还巢"名震全国。面对"十二·五"时期我省特别是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新目标,单纯依靠招商引资,引不来一个现代化。发现和激活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力量",才是全面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全省特别是皖北腾飞的根本。本文以126名皖籍全国创业之星为研究样本,对他们及他们所办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先前进行的多次调研,对如何进一步促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全民创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安徽省境内一个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轴,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支撑,以合肥经济圈为核心层,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为两翼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它实际上是一种由多层次政策交叉覆盖而形成的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化统筹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具有着鲜明的安徽特色与时代特征,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目前安徽区域发展还很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这些规划的示范区和实验区及其内部各行政区之间,往往都是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由于缺少统筹与协调,还没有形成各区域之间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安徽区域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南强北弱,特别是皖北及沿淮地区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面对新形势下"三区一圈"跨行政边界功能区的整合与治理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要言论     
《江淮》2010,(12)
<正>共同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充满激情、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并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努力把皖北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以来,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当前"一圈(合肥经济圈)四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态势,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布局逐步明晰。但是安徽各区域发展不协调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为此,要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安徽";高标准进行自主创新配套改革,打造"创新安徽";高品位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打造"文化安徽";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打造"和谐安徽";高速度抓好合肥经济圈建设,打造"崛起安徽"。  相似文献   

10.
吴琦 《理论建设》2019,(5):17-21
工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徽工业的发展。经过70年的不断探索,安徽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并正在向制造强省迈进。文章着重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工业发展脉络,探讨了安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安徽应汲取工业发展经验,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招大育强,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坚持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制造强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正>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实施振兴皖北、加速崛起战略而建设的7个县域现代产业园之一。凤宁现代产业园以原有的省级安徽凤阳硅工业园为基础(2009年12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筹建省级安徽凤阳硅工业园),由凤阳县与宁国市合作共建。2012年  相似文献   

12.
南北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是安徽从战略层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五年多的合作共建,园区综合绩效如何?本课题选取南北合作共建的三个市域的皖北现代产业园区,对园区规划建设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及财政收入状况、固定资产投入状况及利用内外资状况等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研究,通过评价:剖析南北共建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力图解析同步出发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成效不同的机理。并从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完善发展要素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模式建设、完善共建园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合作共建园区综合发展绩效。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是我省第一次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的重要会议。3年来,皖北各地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总体有利和各方面帮扶力度加大的机遇,克服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多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锐意进取,扎实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变化。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影响,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还不够快、不够好。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10,(12)
<正>"皖北煤电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取得可喜进展。望继续努力,在‘十二五’有更大发展。"——9月14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第三百八十七期《安徽信息·要情专报》刊载的《皖北煤电集团强力推进战略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文上批示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蚌埠市委党校校委班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建设皖北领先、安徽一流、全国先进地市级党校。一、以"务实"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皖北领先、安徽一流、全国先进"的地市级党校校委班子以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简单做  相似文献   

16.
《新民周刊》刊登潘多拉的文章说,近几年来,县委书记岗位似乎在安徽成了腐败"第一重灾区"。仅在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就有18名在任和原任县(区)委书记因卖官受贿被查处。其中,定远县委原书记陈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与沿海一些省份相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皖北六市所辖的广大农村,又比皖江八市所辖农村更为落后,因此,加快皖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一、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皖北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使皖北地区的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产业比重上升。2.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使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提升牧业和渔业比重。3.进一步改变种植结构,使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4.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以往皖北农业生产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产品…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通过采集长三角与中部地区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9个省市制造业及智能化关键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测算9个省市智能制造综合能力得分并进行分层聚类;基于测算结果,综合评价9个省市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安徽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问题,立足省情提出建设制造强省、打造安徽制造新优势、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芜铜产业带概念的提出和综合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安徽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动因,探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如何提升“马—芜—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构建“马—芜—铜”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产业发展带,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徽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后发省份,在经济上与苏浙沪发达省市有很大差距,而最大的差距是"创新"。学习对接苏浙沪,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创新,着力在理念、行动、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推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安徽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