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0年松辽石油大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同志带领1262钻井队(即钢铁1205钻井队)职工在萨55井(即铁人一口井)会战中迎难而上,忘我拼搏,用5天尽4小时钻完1020米的设计并深,创造了松辽地区当时快速完估最高纪录。队长王进喜被誉为铁人,1262钻井队被授予钢铁钻井队称号。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油田来到萨尔图,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一下火车,遍地是雪,北风扑面。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王进喜高兴极了,他说过去地主、资本家打我都不哭,现在见到大草原,高兴得流泪。为了不打扰指挥部,不打扰当地老乡,全队37个…  相似文献   

2.
村前的山头上有一口水井,很深的水井,石头砌成的井口。这口水井不老,它是去年我们村两委一手钻出来的,就是这一口普通的水井,却藏着许多不平凡的感人故事。2009年11月2日那天很冷,我第  相似文献   

3.
由于笔者曾在团中央系统工作过十多年,看到听到过一些有关胡耀邦的事情,回忆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就爱看书,那时,父亲在镇上工作,家里经常能看到父亲订阅的《共产党员》杂志,每次捧读,我总是爱不释手,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看到了喜欢的文章就剪下来放进日记本里,还要写上自己的感想。现在每每翻起那些红红绿绿的小本子,童年记忆中的读书乐趣便会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童年,但家乡安顺只是西南大后方的一座小城,没有听见过日寇的枪声,没有挨过日本飞机的轰炸;有关抗战的记忆,与沦陷区同胞相比,非常非常之"小儿科"。主要内容不过是:蜂拥而来的难民、悲怆动地的歌声和沉默过境的军队。在我记忆中,抗日战争与歌声交织一起。甚至两者就是一回事。我没有亲见抗日战场,只饱听了抗日歌曲。是抗日歌曲使我这个混沌小孩有了家国、民族、战争、灾难这些人生的重要观念。第一次受歌声震撼,是进入黔中附小一年级,在师生同乐会上,一个女生独唱《松花江上》。她是随家长逃难来的外省人,也就是三、四年级的年龄罢。开始唱得很动听,随即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的母校——陇西一中建校70周年华诞。7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到了古稀。而对于母校来说,正值风华正茂、如日中天的少年时期。连年高考的佳绩,正是她扶摇直上的体现。细细一算,离开母校已28年。但如烟的往事,有如发生在昨天……历史的轮回,总让渺小的众生处于无奈和尴尬之中。我是1975年初在张铁生交白卷“光荣”和读书无用的声浪中走进母校,开始四年半的初中、高中生活的。我们当年进校的六个班,一字排开,在学校最北边的平房里,平房后面是大菜园,一至四班是土木结构的旧教室,五班和六班是一砖到底的新教室。我分在一班,班主任老师是…  相似文献   

7.
正一刘少奇生前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尤其是对自己的子女,不仅在政治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要求更严,从不娇惯他们,不允许子女有丝毫特殊。1951年至1966年,我在中南海先在中宣部工作,后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张际春当秘书,其间,经常看到或听到少奇同志严格要求子女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正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季,无论进到谁家,家家户户都架着土炉子,或烧煤、或烧柴火,满屋子都透着红通通的光芒,傍晚或者早晨,连队也总是笼罩在炊烟袅袅中,透着一股雾蒙蒙、朦胧的美,整个连队仿佛都闻得见一股淡淡的煤烟味,让人温暖,让人留恋。  相似文献   

9.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烫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亲王其梅"文革"前是西藏自治区书记兼西藏军区副政委,和李井泉伯伯都是"文革"中最早被打倒的干部,他们受冲击后陆续被周总理秘密接到北京。我父亲先住在京西宾馆,后因湖北造反派在京西宾馆抓陈再道,就把他转移到厂桥中直招待所,就是现在的金台饭店。父亲住进时,招待所已住有不少各地书记,有福建的叶飞,浙江的江华、曹祥仁,东北局的黄火青、黄欧东、赵林,西北局的高克林、霍士廉,湖北的张体学,江西的杨尚奎、刘俊秀、白栋  相似文献   

12.
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沙坪坝的风中,或者在重庆低矮的灌木丛和高远的阳光下,一个顽皮的小孩腰插弹弓,乐颠颠地在布满青石板和红砖房的巷道幸福地冲来撞去。那时候的天蓝得像绸缎,云朵如金鱼般在不高的建筑上游来游去,我趴在鸟语杂乱而树木青葱的歌乐山上,想把那些云朵直接采来放到装标本的盒子里。公路并不宽阔,布满了碎石子,两边是用木头或青砖砌起来的房屋。沿街过去,是穿白背心、灰短裤的老者,一把蒲扇一局棋,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月丫儿 《党课》2020,(1):100-101
我的故乡在关中平原,那里有远山、小河、黄土嫄,更有连绵成片的农田。因为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关中多种植小麦和玉米。上世纪80年代末就举家搬迁到了黄河三角洲的我们,到现在仍执拗地保持着吃面的习惯。说起吃面,我想起上学时最爱听打饭阿姨报菜名:“拉面、煖面、炒面、拌面、刀削面、炸酱面、油泼面……猫耳朵。”如果不是每次都有这个“猫耳朵”做结束语,你会以为她的面食品种多得永远也报不完。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的青海地区.人们的生活都很贫困,用羊毛擀成的毡片便成了家家户户抵御寒冷必备的用品。无论在城里或在乡村,土炕上铺的是毡,晚上睡觉盖的还是毡,在冬季不是穿着毡背心.就是穿着毛毡衣服。由于当时人们对毛毡用品的需要量很大,所以从事擀毡的匠人便应运而生,在那贫穷的年代里.毡匠成为独特的手艺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看皮影戏已是记忆中十分久远的事情了,不过那是我儿时唯一的精神生活。那时,地处大山深处的家乡,不管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谁家的孩子满月,谁家的儿子娶媳妇,都要请来一台皮影戏,表演庆贺。每逢这时,居住在大山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尽情地欣赏民间古老的皮影戏。皮影戏的精彩表演,使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真像过大年一样快乐有趣。吃过晚饭,孩子们便会早早  相似文献   

16.
重庆第一次被炸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群众不是一下就觉醒起来的。在重庆,有些人还认为中国很大,日军还很远,打不到这里来;就是飞机轰炸也飞不到重庆,而且重庆还有大雾保护,敌机在天上看不清楚,轰炸不了。在此种麻痹情绪之下,自然对防空不很重视。 最先在中央公园修建的防空壕,我仔细看过,就是一人深的  相似文献   

17.
赵凯 《党史纵横》2021,(5):22-23
100年来,为救亡图存、为独立自主,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一起创作了很多鼓舞人心、唤醒斗志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影响广泛、经久传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在这些歌曲中,有许多与辽宁有关,被打上了黑土地的烙印.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倾听回响在岁月长河里的旋律,可以重温浸透灵魂深处的美妙记忆.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党和国家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这里摘编的是当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郭玉珠 《奋斗》2009,(1):64-64
冰雪滑道,不是高山滑雪运动场上的滑雪道,也不是滑冰场上的滑冰道。冰雪滑道是林区过去运送木材的冰道。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七师天北新区毓秀里社区,我奶奶房子的客厅里面,摆放着一台历史悠久的纺花车。听奶奶说,这一台古老的纺花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奶奶心爱的宝贝。还听奶奶说,这一台不寻常的纺花车,是奶奶的奶奶传承下来的,付出了几多的辛劳,有着别样的感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纺花车的一圈一圈里,承载着笔者少年的记忆,也记载着一段段的故事。在我小的时候,对这一台纺花车,就有着特别的印象。因为纺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