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凤华  ;杨晓光 《求索》2008,(6):42-44
根据群体事件中个体的心理状态,本文将群体事件分为有组织的群体事件、自组织形式的群体事件以及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三类。其中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具有突发性、极强的破坏性与容易被利用等特征,具有“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是最值得关注的群体事件。个体在形成情绪主导型群体的过程中要经历情绪积累、情绪激发与接受暗示三个阶段,融入情绪主导型群体后的个体具有典型的非理性特征,所以要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根据价值累加的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分为:网络边缘信息、网络主要信息、网络信息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四个阶段。以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共同情绪表达、主次生事件、网络动员与行动和网络管理六个要素,对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归纳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建芬 《前沿》2010,(22):80-82
网络时代频发的集群事件,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复杂性、参与形式的虚实交互性、效应扩散的难以控制性、事件演变的结构性、事件效应的双重性等特点,因为这种集群事件已经开始侵害当事人的私权甚至伤及无辜,政府部门需要着手构建社会控制机制.基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环境条件、行为者心理情绪习惯、社会新闻诱因等原因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社会控制机制的构建需要从网络秩序体系、网络集群事件的预警机制、通达有效的宣传机制、有效的协调机制、对网络事件中弱势者的救助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5.
微博文本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研究了汉语微博文本的主观性与事件性特点,同时通过社会个体陈述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与体验,识别个体内在的情绪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刻画情绪的表达过程,获得汉语微博文本情绪信息表达的基本语义框架,为计算机辅助分析自媒体平台情绪提供了可操作思路,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提升机器学习和决策系统的准确性。该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网络心理学、网络行为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防范群体性事件要从根本上、源头上消除事件发生的土壤和条件.作为公安机关,要通过完善处置预案;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大宣传,正确引导;分清是非,秉公处理,进一步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探讨了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用于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适用性;并从六个方面讨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机制,包括结构性诱因的出现、结构性怨恨的积累、一般化信念的形成、触发性事件的发生、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源于网络、参与主体年轻化、事件发生具有隐匿性、快速性、聚集性、针对性等;社会运行机制失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网民的相互学习模仿、群体利益与文化差异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完善网络立法、用法律规范行为,实施阳光政务、保障公民权力,加强道德建设、共建网络文明,新旧媒体结合、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社会心理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和情绪爆发几个阶段,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可以分为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不同类型参与者带着不同的心态参与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与思考》2018,(2):57-64
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借助互联网肆意传播的谣言加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发了社会的骚动与混乱,进而加大了危机解决的难度。基于对杭州“中泰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时间、内容、特征、起因等的分析,以及对网络谣言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逻辑关系的深入探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互联网行业及网民三方联动的系统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谣言应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程嫱  胡沫 《传承》2015,(2):88-89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先入性、误导性、持久性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多方面的特征及形成、发展与人们的首因效应紧密相关。在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定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观点容易被激化、成员情绪容易被激发、"意见领袖"作用和区域性特点更加明显等特征。仅依靠技术手段难以预防和消解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坚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有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必然经过这样四个阶段:从引发的原因看,利益冲突、具体的权益受损都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而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导致民众长期积聚的怨恨心理、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分散的个体经过组织动员,形成具备共同行动基础的群体;从行动的过程看,分散的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演化,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从行动手段选择来看,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首先运用国家制度空间提供的合法性手段,最后才会选取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较大威胁,公安机关应研究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及特征,有效遏制其发展态势。同时公安机关需通过分析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对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即参与者进行剖析,并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引发的,但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文章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析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动因,以期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