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是当今共产主义运动遇到的新课题。现在世界有两股潮流,即科技革命的潮流和社会改革的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汇合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是潮头,只有改革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落后东西,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才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谓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改革中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所  相似文献   

2.
现在世界经济有两个潮流,一是要发展,二是要改革.这两个潮流势不可当,而我们党是走在改革潮流的前列的.改革是一项全面、综合、动态的社会系统工程.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结构都是相互关联的.这几年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有突破,但仅仅有这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经济改革如果没有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没有大的配套,就很难前进,已经取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我们民族所面临的形势,却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五四时期面临着民族自主以及发展民族工业的问题,当今面临着完善工业现代化以及迎接高科技未来的问题。两个时期都存在着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生活出现过两个大潮流,一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就是机器代替人工生产的潮流,由此引起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二是从工业现代化而兴起的改革潮流,由此引起的又一次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历史表明,赶上这股潮流,民族就会振兴,社会就会进步,人民就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改革的潮流逐步席卷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获得了生机。但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改革观的对立,即社会主义改革观与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对立。有比较才有鉴别。深刻地阐明和正确地揭示这两种改革观的根本的对立,对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种改革观的根本对立首先表现在改革的目标选择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它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5.
三中全会以来,一股锐不可挡的改革潮流在各行各业中逐步兴起,形势喜人又逼人。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思想障碍。例如:有些同志思想不解放,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因而不愿改革;有些同志则用平均主义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害怕改革会引起贫富分化,因而不敢改革;还有一些同志求稳怕乱,一股劲地叫喊条件不成熟,主张慢慢改革;有  相似文献   

6.
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郑重宣布: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它深刻地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超越了单纯经济的追求效率阶段,进入了追求社会公正的高度整合期。党的“十六大”正是体现了对这一历史必然性的高度自觉:“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发展与社会可承受能力成为理解社会稳定不可忽略的两大因素。 二十多年的实践使人们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搞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滚滚潮流,推动着广大青年前进。他们政治上日渐成熟,思想上更加敏锐、活跃,生活上有新的追求,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部队青年同整个社会青年一样,在这个大趋势影响下,也显示出崭新的时代风彩。勿庸置疑,健康的进步的社会思潮能对青年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腐朽的社会思潮,对他们的侵蚀和危害也是不  相似文献   

8.
从矛盾到改革:社会发展动力的演进陈义友一、矛盾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很多探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互相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优点而变得日益相似起来,这就是社会趋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趋同现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西方学者的“趋同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对社会趋同现象的理论概括。它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提出。“趋同论”的社会趋同有特定的含义:即两种制度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趋同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企图用“趋同社会”代替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在客观上证明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趋同论”的这一错误结论是由其理论前提的不可靠性导致的。首先,“趋同论”的最优经济制度理论也只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它没有得到实际的证实。其次,“趋同论”的“相似的社会环境产生相似的制度”的理论也是不可靠的。相似的环境未必产生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把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质和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创立以来,它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横向的发展趋势,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不同领域如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从而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以及军事辩证法等学科的研究。二是纵向的发展趋势,即在某一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深入研究,如在历史领域,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辩证法,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当然,这两种发展趋势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正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深入研究,不仅建立了相应的新学科,把辩证法的研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政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近年来,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它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对于政府机构改革、政治民主化以及治理腐败等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今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要求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保证。它具备了两层含义;一为政府体制改革,即行政改革,追求的是高效化;二为政权体制改革,即政治改革,需要的是民主化。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素质有不可忽视的联系,超越了这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也不会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时代精神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和信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通俗地讲,时代精神反映了“大势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历史进步的方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时代精神。它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正确回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我同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已为人们广乏接受。但是,什么是社会革命?许多教材、论著甚至辞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表腐朽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勿庸赘言,社会革命的这个规定,同我国当前改革的情况相距甚远。那么,我们的改革究竟属于社会革命的何种类型? 社会革命的类型是社会革命的具体表现。它似乎早有定论,其典型形态是:反对奴隶制的奴隶革命和新兴地主阶级革命;反对封建制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入 ,弱势群体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构造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系统 ,它包括分配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经常性救助系统的形成 ,以及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系统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系统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张劲松(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两个奋斗目标。一是改革的目标,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发展的目标,力争本世纪末人均收入翻两番。并指出必须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辩证关系。社会稳定通常是相对于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最伟大贡献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443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尔后,“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若干年以后才能确立起来,它是经过若干个阶段”。这个思想早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初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于1984年4月17日对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原则决议。有关经济改革准备的研究、讨论、调整以及设想制定工作的第一阶段从此结束了。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为第一阶段,因为在行政和立法方面还有大量的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将在几年内实现对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而大部分变革决定将在1985年作出。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那些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最适宜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它能避免过多损失以防止落后状态的延续。正当不断革命和夺取政权时期所确立的社会、经济等结构处于僵化状态时,改革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代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代价是普遍存在的一类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一道,根本上说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它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了社会发展的始终,对社会发展之成为现实起着极大的作用。研究代价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可凸现出社会发展的一条实现规律,并可增添一个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较为新鲜的方法。从代价的角度考察社会发展,是对社会发展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开辟了研究社会发展观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改革,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产物,而只是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时才能发生。改革的条件,大体可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客观条件成熟的标志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釆,问题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不改革就不能振奋人心,活跃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改革的前提。此外,国内政治稳定,国际和平环境,有一定的物质及财政储备等也是进行改革的必要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