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的传统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为了吸引资金、技术和优秀人才 ,许多城市纷纷出台政策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城市投资者开放户口 ,而对低素质劳动者实行严格的流入限制。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看 ,人口流动不应实行差别待遇原则 ,而应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低素质劳动力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权利。只有实行居住和迁徙自由 ,才能保障农民拥有平等的就业和获利机会 ,才能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增长和繁荣。更为重要的是 ,自由迁徙还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政治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这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共识,也是联合国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承认、尊重、保障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尤为必要。建国以来,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等原因,国家对于农民迁徙的政策经历了诸多反复与变化,这使得我国农民长期缺失迁徙自由权,在有的历史阶段,一度缺失非常严重。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农民的迁徙自由逐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     
《团结》2012,(1):24
户籍制度,即国家对人口的登记和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在美国是"社会保障号制度",在欧洲一般为"民事登记制度",在日本亦称"户籍登记"制度,但这些制度皆不同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其基本区别是对迁徙自由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统筹城乡发展要在观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化"的价值观念;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调整农村财政和金融政策,推进城乡产业联动,基本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5.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受到立宪国家的普遍关照.美国注重发挥宪法解释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从平等保护条款中释出了迁徙自由,使得迁徙自由即便未被美国宪法所明文确认,亦获得了宪法层面的保障;德国则主要通过宪法明文规定的方式以保障和限制迁徙自由.美国与德国的立宪实践表明,法治状态下,迁徙自由应在保障与限制之间加以实现,迁徙自由的保障离不开宪法解释,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的迁徙自由保障具有启发意义,德国经验为未来中国迁徙自由的入宪提供了思路.中国公民迁徙自由的全面保障须仰赖于"释宪"的启动与"入宪"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仅在农村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跳出农村和农业领域,站在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对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工业化、社会农民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以上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8.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这些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9.
试论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迁徙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的缺位是造成中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的根源。因此,在宪法上确立“自由迁徙权”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是当前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待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中农民主体性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农业社会都以个人依附于身份性共同体为特征,而现代公民社会则要消灭这种依附性并代之以“人的独立性”。中国农民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随着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农民缺少的不是进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权利和自由。笔者认为,农民发展必须以农民利益主体独立为前提,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中国农民发展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由的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农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原则;二是平等保障原则;三是法制统一原则。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法律保障的主要措施:一是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二是修改现行的《户口登记条例》,三是修改《选举法》,保障农民工选举权利。  相似文献   

12.
<正>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我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基本国情,只有转变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而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稳定发展得以保障,才能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引导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同时开展家庭工业、休闲旅游等活动领域。如今,很多城市居民以回归大自然、吃农家  相似文献   

13.
孙双秀  王金贵 《学理论》2012,(30):142-144
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我国相关法律将宅基地使用权人限定为农村村民,这在实际上是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相关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不得就其宅基地使用权单独转让、出租或者设定抵押。这种限制,一方面使农村的不动产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的融资手段,继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在城里购置了房产的农民无法转让闲置的空房,将会造成农民房屋的长期空闲,不符合"物尽其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允许农村村民对自有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设定典权,且不限定典权人的身份,以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民生导向下户籍制度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户籍制度相对限制迁徙自由与附着层级社会福利之诟病,是建立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环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均等供给公共产品机制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真正实现迁徙自由,解决民生问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旋律科技革命与产业化经营———访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周振丰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这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那么,21世纪我国农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如...  相似文献   

16.
岳林青 《求知》2006,(12):31-31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友好型社会是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村搞秸杆气化工程,推广集中供气技术,让农民用上洁净的管道燃气,是造福农民改善环境的民心工程,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步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本市宁河县板桥镇盆罐村在这方面超前谋划,积极推动,狠抓落实,成功地建成了秸杆气化工程,在华北地区独占鳌头。全村375户全部用上清洁燃气,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脏、乱、差的局面,消除了火灾隐患,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一个极特殊和极重要的关键问题。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我们党曾三次成功地实施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当前却正面临着如何把农村变为城市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到来 ,我国已经到了通过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最终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缺少基本医疗费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治理主体缺位、治理制度缺位、治理资金缺位、农民观念落后等。只有明确农村医疗卫生的治理主体,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医疗卫生治理制度,设置国家专项投入,鼓励多元投资渠道,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框架下推进农村改革,从根本上对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要求。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集体经济为支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生产方式之上。《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权益,实质是对农民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此项改革的关键,是推动农民家庭经营向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分工转化。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