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阐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著作,其中蕴含着鲜明而丰富的妇女发展思想,特别是家务劳动社会化思想。基于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审视分析当代中国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认为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两性家务劳动的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但是家务劳动社会化进展缓慢。社会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是阻碍新时代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健全完善法律体系和促进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等措施,对于新时代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推进和两性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的经典著作,它出色地回答了统一战线的起源问题。依据《起源》的叙述,并参阅其他有关著作,对统一战线起源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得出如下基本观点:原始群的联合行动是统一战线的籽粒,氏族、部落的联合行动是统一战线的萌芽,部落联盟的联合行动是统一战线的雏形,国家的问世标志着统一战线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3.
国家起源问题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存在诸多争论,西方政治人类学的"国家起源说"无法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起源的结论作辩驳与阐释,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4.
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制度的解体,反而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可以把两种生产合乎逻辑地概括为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合力构成人类历史的最终动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文化发展,特别是取决于蕴含于文化之中的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生产力的“内核”和‘核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从人类学视角追溯了妇女地位的变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剖析了妇女问题的症结,从人类解放视角为妇女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立足于该文本,重新把握恩格斯研究妇女问题的视角,重新审视恩格斯对妇女问题的分析理路,辩证评价恩格斯妇女思想的价值,能为进一步实现妇女解放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乎中华文明世代延续,也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生态文明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学说成为现代人理解国家存在意义的主要方式。施米特激烈批判这一点,并将之追溯到霍布斯思想中蕴含的利维坦死亡因素——内外之分。然而,施米特过度地解读了霍布斯。主权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霍布斯构建利维坦的目的是带领人们走出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重塑有安全保障的个人自由。社会多元力量威胁着利维坦的生存,国家必须有明确裁断和强制力量才可能实现其存在的目的。唯一的区别是,霍布斯的国家不需要带有价值追求的色彩,看起来处于一种中立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真正处于彻底中立的状态、不需要对价值作出裁断。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新要求,创造性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以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通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所呈现的理论意蕴,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进历程,进而得出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种大型的社会灾难几乎都会对文明演进的历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爆发于14世纪的黑死病,以极快的速度蔓延传播至整个欧洲,对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对某些领域形成了毁灭性打击,疾病在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制约当时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封建桎梏,将笼罩在神权、皇权下的欧洲社会从中世纪的迷梦中逐步解放出来。疫病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生重构,逐步走上了近现代史的发展轨道,欧洲社会文明演进的速度加快了,这种变化对于当今时代同样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思想家们对“社会与国家”问题两千余年的探寻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社会混同国家”的传统国家主义阶段,包括古希腊人对城邦制度的思考、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论争、霍布斯等为君主专制的辩护等。到了近代,洛克、亚当·斯密等通过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无形之手”等理论试图说明“社会外于国家”,并据此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主张。黑格尔则是真正从学理上明确区分社会与国家的历史第一人,并推崇“国家决定社会”的理性国家观念。马克思则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黑格尔的思想颠倒了过来,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并通过市民社会论和社会有机论加以论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阐明了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主要包括夺取政权、运用政权等主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做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政权,既是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理论渊源,也是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学发生的内在动力源于寻求制度理性,以规避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悖论下"合成的谬误",寻求理性与美国进步时代的外在压力促使了公共行政学的发生,寻求秩序的理性贯穿于公共行政的整个历史进程。将技术理性与公共行政的结合视为建构美好未来的途径致使人们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如何探求宏大的科学理性是未来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生成、关系、矛盾和趋势,是马克思长期探究的重大课题。他以"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作为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真正的钥匙",看到建立在土地公社制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村社构成了东方社会的基本单位,并认为东方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构成了东方国家专制性的"坚实基础"。而东方农村公社的公私二重性又决定其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结构关系,即一方面国家垄断社会,二者高度同构,但另一方面东方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还有彼此相对独立的一面。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独特性又决定其无法复制西方式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这种跨越需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在不断的加深,人们的精神受到摧残,由此而产生了人的异化现象,这一切在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丈夫不是妻子的情人,父子间互为情敌,而母与子则互为情人。本文将对《儿子与情人》中的家庭关系所反映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中先生所著《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2008年8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把国家安全作为一种相对的社会事务加以研究的学院式著作。作者在书前题记中:“不管存在着怎样的‘言论限制术’,也不管主流意识形态多么强大,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任何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缺失家庭是指因意外事件导致家庭成员死亡或严重伤残,原有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严重残缺,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家庭.缺失家庭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社会救助法中明确规定对缺失家庭的救助,与我国宪法的立法精神相一致,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公民生活现状关注的具体体现.从我国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对于缺失家庭法律救助制度的初步设想,希望对缺失家庭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有关国家和政府能力的激烈讨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改革、东亚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衰退到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垮台,全球范围内的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家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平衡向着有利于市场和私有权力的方向转变。然而这些变迁也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趋向"正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相反,制度变迁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为国家和政府能力的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战后以来的国家治理模式正在经历新的调整和重组。  相似文献   

19.
列宁指出,“左派”持错误立场和观点的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不懂得当前俄国形势的特点是由剥夺资本家的措施向“计算和监督”的措施过渡,不懂得苏俄向国家资本主义过渡是一个进步,没有搞清楚苏俄国内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中国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有必要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且较长时期地坚持下去.因此,在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很有必要借鉴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恢复调整时期(1978-1984)、探索提高时期(1985-1992)、转型完善时期(1993-2000)、改革发展时期(2001-2006)和创新突破时期(2007-2013)五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在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从注重社会需要到平衡并重社会与个人需求;从注重外延发展到统筹兼顾外延和内涵建设;从注重规模扩张到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