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江南市镇的发展是辉煌的一页,而其中吴江县市镇的发展又较具典型性。在这一时期,尤以正德至嘉靖的半个世纪增长最快。因此本文将试图从本文研究的市镇的概念和市镇发展的定义、市镇发展的现象、发展的普遍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等三个方面探析明朝嘉靖年间吴江县市镇呈现显著发展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产生、发展、废除跟江西政治息息相关。科举废除之后,民间有"科举废,江西霉"说法。对比发现,民国江西官员数量比例比清朝大幅度减少;级别上,官员级别越高,其降幅更为明显,江西几乎丧失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此外,科举废除还导致省内各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由此而知,科举制度废除确实是江西政治衰落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夸大,相比于其他因素,其依旧只是表层因素。  相似文献   

3.
许逊、净明迈、万寿官文化演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逊、净明道、万寿宫是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文化现象。形成于东晋、兴起于唐代并延续千年的许逊民间信仰文化 ,是在江西影响最广最久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万寿宫既是奉祀许逊的道观 ,又是许逊信仰民俗文化的载体 ,还是江西三教九流文化认同的代表 ,明清时期演变成江西人在外地的同乡会馆 ;净明道是二者的衍生物 ,它初创于南宋 ,振兴于元代 ,达到儒佛道融合的历史高度 ,大大丰富了许逊和万寿宫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对江西历史文化和民众心性曾有着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拔官吏的优与劣,是历代政治上清廉与腐败的重要标志.科举制度前的五种主要选拔官吏方法都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科举制度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6朝1300年历史.历代只要严格按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就能促进民众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民众人才,提升官员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反之,不用或乱用科举制度,吏制矛盾丛生,引起朝灭人亡.我们应学习借鉴科举制度,建立公务员考评法规.  相似文献   

5.
官员的人文修养决定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关系官员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关系人民福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主包括君子之道、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心灵生活,仁政思想、天下观、包容的胸怀六个方面。践行传统文化,提升人文修养,需官员在大本大源上着手,在为学上着力,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和执政方式上用心,在改革创新上推进。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制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基于此,宋代的法律考试颇为发达,尤以“试刑法”的影响为大。试刑法是一种从在任官员中选拔法官的法律考试,它集中体现了统治者注重法官选拔与法律素养提升的法制理想。试刑法兴起于北宋太宗朝、发达于神宗时期,北宋各朝多有诏文对其从参试者的条件、考试内容、合格标准及考试关防等方面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7.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江西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唐代隶属江南西道监察区,取“江南西道”之义,得名“江西”;因赣江贯江西全境,故简称“赣”。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400万,辖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8.
政治合法性是迄今为止的政治建构反复遭遇的问题,其绝对基础乃是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作为统治者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同时也是被人民接受的承诺,乃是政治建构的终极合法性基础。这个基础构成官方与民间、造反者与统治者的对话平台,形成人民进行造反或革命的终极理论根据,并成为区分革命与造反的终极标准。因为儒学在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化的历史过程中记录、阐发和弘扬了正德利用厚生,所以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和公共交往平台,并成为古今之间的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德建设。官员的道德修养,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为了保证官吏能够按照官德的要求去为官行政,朝廷推行保障官德的教育——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并举、入仕新人学习为官之道、重视官员的家庭道德教育;实行保障官德的体制——"以德为先"的选任标准、"彰善瘅恶"的监察制度、"奖廉惩贪"的考核机制、"严于治吏"的法律制度。借鉴历史经验,必须进行现代官德教育,加强当代官德的制度化建设,改造旧时代官德建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较之前后其他封建诸朝而言,唐朝前期以"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确立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官吏管理制度的法律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即通过公开、确定的行政法律来组织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政治理想的官员队伍,同时再辅以一定的监督制度来保证官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依法行事、遵纪守法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史书所谓"以法治吏"、"吏治清明"即谓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儒、释、道互补的哲学背景下,中华文化形成了稳定而又相对圆满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就在自身生存的文化母腹中找到了仕与隐、进与退的精神依托,他们或不懈进取,或亦官亦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形成颇具魅力的品格。他们的生活道路与精神选择是今人值得回味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2.
质量振兴任重道远。质量振兴是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质量振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实施质量振兴必将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和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汤显祖是我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明嘉靖二十九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文昌里的一户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慧,博览群书。21岁乡试以第八名中举,但因秉性耿介谢绝首辅张居正延揽,数度落第,直至张居正去世次年,三十四岁始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詹事府主簿、南京礼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需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政府官员要有科学的政绩观,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这样的考核机制要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官员在任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党政干部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进行党政干部体制改革,首先需要了解当前我国党政干部体制的现状,特别是党政干部选拔或者晋升机制问题。政绩是影响官员晋升的重要因素。随着政治民主化与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政绩更应成为官员晋升的主要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政绩有不同的内容,政绩对晋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新时期,政绩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并直接影响着官员的晋升,这已在众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考察政绩影响晋升的历史过程,研究新时期以来经济增长对于官员晋升的影响,并对政治锦标赛模式进行利弊分析,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把从长安经东南蓝田、武关到湖北襄阳、武汉的交通要道叫武关道。 武关道从战国时期就成为联系西北与东南地区的主干道,同时,也是历朝历代称霸争雄的重要军事要道。秦统一中国后,武关成为四大军事要塞之一,武关道成为全国五条主干道之一。此后,在武关道上,上下几千年,演出了一幕幕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活剧。当今,武关道已是上伊国道线的一部分。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开拓武关道为旅游经济一条线,使武关道重现历史雄风,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为,“风水文化”在官场有一定的市场,源于当前部分官员价值观的缺失。一缺信仰。凡真正的共产党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信仰,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看那些迷信者所为,全是“私”字当头。二缺自信。当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同时,提出了"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新要求。而构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恰是这一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的正解。构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有多重价值:契合公共信息披露的精神、彰显现代法治的理念、体现公众知情权的保护、奠定社会和谐的基石、因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境遇、表征成员国国际义务的履行等。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价值,对于进一步证成官员财产申报的正当性,促使"阳光法案"早日落定中华大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春甫(生于1513年,约卒于1596年),明嘉靖末至隆庆年间,任太医院吏目.<医学指南捷径六书>是徐氏晚年力作,反映其实际临床经验.此套丛书,凡6卷,为6种独立成文的子书.国内外现存有5种版本.安徽省图书馆藏"医学入门捷径六书",虽然只残存2卷,但为该书初刻.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藏"医学指南捷径六书"6卷,内容完整,但脱失较多.北京中医药大学藏残本4卷,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残本2卷,可资弥补.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司马云杰研究员新著《盛衰论———关于中国历史哲学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部系统化的中国历史哲学著作。它以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为大背景,紧紧围绕历史盛衰问题,探求历史治乱、兴衰的本质和规律,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理论思考和治国方略。初步概览全书,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以大道本体哲学为主线对中国历史盛衰进行机理分析《盛衰论》是作者将大道哲学应用于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盛衰治乱的研究。中国几千年社会历史之存在与绵延,从根本上说,是道不离世,世不离道的,贯穿着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