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概念和意义;论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价值理念、类型、模式、服务对象和战略目标;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关于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建设的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于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褚峻 《电子政务》2008,(6):69-74
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是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阐述了电子政务的评价可以分为建设发展水平评价、业务运行情况评价和系统开发情况评价三种类型,分析了电子政务评价中存在的认识不够、缺乏基础、机制单一和秩序混乱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的思路,具体探讨了电子政务评价的需求、目标、原则,以及需要标准化的具体内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思考;指出只有建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和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电子政务与发展环境的互动:一个行政生态学描述》报告,从行政生态学的新颖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报告提出:经济要素作为行政环境的首要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政府管理信息化向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转变,将是我国电子政务未来最主要的可选空间。  相似文献   

5.
1.电子政务应该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2.电子政务建设是引领变革的工程。3.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工具。4.加强信息化的有效管理,要做到:(1)建立完善而配套的推进信息化的政策;(2)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3)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4)大力推动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5)抓紧信息化的干部培训。5.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利器。人物简介:周宏仁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世界级电子政务专家,为全球许多国家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了中国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府)战略的规划、制定和实施,是对中国国家信息化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很多观点、理念广受业界推崇,影响和造就了众多的电子政务专业人士。他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提出的策略性建议、方案,对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非同凡响的作用。周宏仁曾任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现任中国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试点S县为例,通过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虽然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已建成网络系统,但县与县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仍存在对接瓶颈;公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与理念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需要;面向公众的政务交互平台并不成熟;数字鸿沟仍然广泛存在。据此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电子政务需从以下个几方面着手:建立权威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对地方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与资源共享进行统筹管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对员工进行电子政务基础知识培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确保投入-产出效益;推出优惠政策,吸引电子政务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IT项目管理的视角,针对当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运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的方法,总结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之间存在的不一致、规划、流程、知识分立与评测粗略等五大问题;并以相关理论为支撑,从IT战略选择、IT总体设计、IT管理模式、IT管理过程与IT管理反馈五个方面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的嵌入式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守森  薛振清  曹菁 《前沿》2006,(2):167-170
当前全球信息化的焦点是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能够改善和协调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和民众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恰当地选择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能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区域政府需要因地制宜,确立长远的效益目标,选择正确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从宏观角度引导电子政务建设,以最小投入使区域获取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国外可借鉴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调整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电子政务战略规划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国章 《电子政务》2009,(12):10-13
介绍了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背景、指导思想、发展策略、面临问题及其合理化建议;概述了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战略部署和管理体制;阐述了美国的战略思想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问题。要通过确立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目标,制定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黄子建 《求索》2005,(10):100-101
政策是我国电子政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政策环境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实选择。政策环境的优化受到观念、文化、制度、法律、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从理性制定政策、正确执行政策、客观评估政策、及时推动政策的法律化、积极推进政策文化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建设中总体框架的设计和实施是其最终成功的关键,标准化建设和落实是总体框架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通过对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研究与分析,指出要保证国家层面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性,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同时,文章通过对英国互操作框架的分析,提出了“以技术标准体系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框架”。该框架将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分解为目标的设立、原则的确立、政策法规的颁布、标准体系的建立、实施技术规范的制定、管理和辅助手段的落实等几个关键环节,通过对这些步骤的落实和逐步实施,最终实现国家级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我国电子政务追求政府网站高拥有率和高拥有量发展思路带来的却是网站的低访问量和低绩效的现状和结症;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转向的理据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发展思路转变:对现有政府网站进行大规模关停并转,集中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的政府网站,以还原电子政务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确立一定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价值取向的确定 ,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状况 ,我国电子政务应确立以公众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与技术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金和自主性技术是发展电子政务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或条件。本文分析了需要在哪些方面投资、大约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最近 5年就需要投入 2 0 0 0亿元以上 ) ;强调了拥有自主性的核心技术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列举了我国需要着重发展的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在政府公众服务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推进电子政务的实践中,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众服务的理念、制度、内容、手段等发生了卓有成效的变革。从地方政府公众服务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抓住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保证政府公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必须在秉承网络社会的行政价值观的基础上,重视包括以公众利益为前提、以创新政府为基础、以服务政府为核心、以效率政府为重点、以责任政府为保障等一系列电子政务价值理念建设。电子政务价值理念建设的提出有利于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标,体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特征,赋予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精神,从而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焱 《电子政务》2013,(11):87-93
客观全面地评价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现状、正确反映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是科学制定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和优化对策的前提和保障。本研究针对城市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度和企业信息能力成熟度两个较为成熟的评价领域的研究,建构了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成熟度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