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刘野     
我是在北京的一个现代艺术的展览上认识刘野的,那是1994年。当时他刚从柏林艺术学院拿到硕士学位.准备在北京继续发展他的艺术。我当时对他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一个留学生学成回国了。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自信和坚定。过了一段时间.我在探访一个艺术家时偶然在其家中看见一本香港佳士得中国油画拍卖的目录.上面有一幅油画作品与其他参柏的作品在趣味和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在画室里带天使翅膀的裸体小男孩.清新并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我下意识地去看这幅画的作者名字.“刘野”这次以艺术家的身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2.
吴作人成为一位油画家应归功于早年留法所得到的教益,1930年他与吕霞光考入巴黎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一个月后即转赴比利时布塞鲁尔皇家美术学院巴思天画室。他在谈到他的油画生涯时曾说:"如果说徐悲鸿先生给我奠定了油画基础,那么,巴思天则给我奠立了油画基础,我就是师从这两位大师,经过探索、创造才找到了自己的创造路子"。这位比利时当时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教给了吴作人北欧弗拉曼画派的表现技巧,使其深得神髓,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金质奖章。吴作人在坚实的基础训练中,使素描趋向于谨严简洁的风格,造型教实,体块明确,但缺乏  相似文献   

3.
韦启美,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著名油画家与漫画家。韦先生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诸名家,从师承关系讲,他属于中国第二代油画家。战争与动乱使他未能像前辈画家那样有幸留学国外,他的油画技巧是从前辈们那里间接得来,再靠自己的天赋与努力。韦启美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力行"明智的放手"之法,他认为:在欣赏学生有生气的作品时,总能得到克服自己艺术老化的"酶",正是他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的艺术生涯包括油画与漫画两个方向,早期油画功力扎实,写实性强;80年代成为其创作风格的分水岭,如《立交桥》尝试着用线、块和形体表现新的纯静而坚实、严密而空灵的实在世界。在老一代画家中,他是走得最快的一位,追逐着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9日,在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一个侗族山寨里,自北京远道而来的高级记者林鸣见到了他的“女儿”——高增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大学生吴向玉。这是他们“相识”12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吴向玉小名“三妹”,寨子里跟她同龄的姐妹大多小学毕业后就早早地为人妻为人母。而她能够上大学与她的干爹林鸣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干爹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我早就回家种地去了。”吴向玉说。一幅油画引出的故事林鸣和吴向玉的认识缘于一幅油画。1993年,林鸣在北京甘家口发现了一幅名为《外面的世界》的油画,画面是一个目光清澈的侗族小女孩,站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油画年展于一九九二年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出,参展画作二百三十幅。画展作品是去年全国油画展的优秀作品,能全面反映大陆当代油画的整体水平和冬元化发展趋势。带团参展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教授,一九五三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作品参加历届重要的全国美展,多次赴国外展出,为收藏家收藏。对中国油画,靳教授认为,要把西方油画语言研究透彻,把西方油画技巧全部学到手。这样才能具有油画这个画种的特殊表现力,才会具有油画的审美特性,同时,中国油画要具有中国民  相似文献   

6.
在我案头玻璃板下,放着一张彩照,拍的是一幅油画,是我挚友毛伟国创作的《龙的子孙》。这幅高近2米的油画,在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江浙沪残疾人美术作品展中极为引人注目,是上海聋人得奖作品中最好、最有思想意境的作品。画中一个小女孩昂首望着一条升腾的黄龙。啊,龙,飞升的黄龙,这不是伟国奋斗一生的希望吗?遗憾的是,在2000年龙年之尾,久病的他,乘龙仙去。 1944年5月28日,毛伟国生于浙江鄞县。童年失去父爱,生活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的相识相知是要有一定缘分的。我认识画家刘建中先生是因为先认识了他的夫人,她的父亲是我中学时代未曾谋面的校友。有了这一份亲近,便自然谈起了刘建中。在夫人的眼中,他既不深谙中国的人情世故,也不熟稔居家的洗锅涮碗,他就是一个画痴,一个用画作勾勒芸芸众生的人。绘画是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对油画,他有一份特别的执着。画油画是费心劳神出活又慢的活儿。一幅不大的作品,从素描起稿到着色铺彩到最终成画,画两三遍、三五遍是常事,画  相似文献   

8.
杨树华,1959年生于春城昆明,15岁喜爱上绘画艺术,两年的知青生活磨练了他生存的意志,让他体味了劳动的艰辛。198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的他,脱下满身油彩的衣服,换上了威严而又肃穆的警服。从云南公安报的美编到宣传处的干部,再到《人民公安报》驻云南记者站任专职记者,人生的每一种体验都是新感觉。属于春光中的三个女孩儿坐在晚秋的风中,而正视我的那个女孩儿,她的眼神里的忧郁分明就是这《晚秋》的忧郁啊,我无法越过她的忧郁去面对她身后的远方……那个女孩子,她的眼神里的忧郁,就像泥土里溢出来的那一份自然的忧郁一样,深…  相似文献   

9.
中国油画近几十年的开拓与发展,张祖英先生付出了非凡的智慧与精力,为业界所称赞。作为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言行无不折射在油画界近几十年的各项重要活动之中,也流动在他的创作情怀里,并时时关注两岸文化交流。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张祖英先生。  相似文献   

10.
走近丁石孙     
秋天是一个意味着收获的时节,而北京的秋天更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在一个秋阳和煦的下午,记者来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的家。宽大的客厅里,已过80寿诞的丁老端坐在沙发上,表情亲切,目光深邃。阳光映照着他的满头华发,柔和的光线形成了一道金色的光环,看上去如同一幅古典油画。丁老微笑着问:“你想谈些什么呢?”他的谦逊、坦率使我们的谈话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开始了。谈到童年,丁老说:“我1927年在上海出生时,原本的殷实人家已呈败落之势。13岁那年,我的母亲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学会了自己面对种种难题。我读中小学时正值抗日战…  相似文献   

11.
樊芒  朱建华 《台声》2001,(5):27-29
近日,记者在“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见到了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作品评审的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先生。蔡先生正在和天津炎黄艺术馆的几位专家一起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蔡先生风趣而健谈。他对作品的评价几乎一语中的,足见他素养甚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的书画家,孰不知这位两岸文化交流的“大使”原本也是位出色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凡是读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对《开国大典》这幅油画都不陌生,那位站在毛泽东身边戴瓜皮帽、穿布衣长衫的银髯老者,一派仙风道骨。他,就是我的四川老乡,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  相似文献   

13.
李灼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画人物画家。然而,最早知道先生的名字,并不是因为看过他的国画人物画,而是他的油画作品。学习油画是李灼先生早年的孜孜追求,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毕业于四川美术  相似文献   

14.
蒋振立 《台声》2013,(7):104-105
几年前,我在浙江宁波举办个展。画展开幕前,有位美术青年气喘吁吁赶来,他坐了一整夜火车,行囊未卸就急着前来观看,令我十分感动。于是我丢下尘务,陪着他看画、聊天。得知这位青年画家叫杨于弘,画油画,也画水彩画;兼容并蓄,业精于勤,凡有画展,不管远近,多往观之。有这份至诚,是必成大器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个深圳人花上千美元从法国买回了8幅油画,当他在深圳大芬一家油画公司订制画框时,油画公司老板告诉他,这8幅油画全部产自大芬,而且是一个外国画商从他那里花2000多元人民币买去的。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在占了美国油画市场份额60%的中国油画中,大芬油画占了其中的80%。专业化的分工,加上流水线式的生产,使得大量的大芬油画走向世界。大芬是深圳市龙岗区的一个小村子,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被评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市场需求成就现代画商大芬,面积4平方公里,居民300余人,可谓弹丸之地。但就在这里,却云集了80…  相似文献   

16.
油画在中国     
几个世纪来,油画这个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400多年前传入中国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让中国人首次见到了西方油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民迈开了进城务工的脚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的迁移。就在这个迁移的农民潮中,一个从山村走来的农民工, 20年后竟成了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就是画家忻东旺。他的油画作品《早点》、《诚城》、《远亲》等曾获得过多项全国美展的金银铜奖,其中《早点》、《诚城》还在中国嘉德2005拍卖会上拍出了成交价225万和130万的好价钱。 2005年的岁末,在中国美术馆“村民系列:忻东旺油画作品展”上,我见到了忻东旺。人群中的他并不显眼,低调、平和,像一块溪流中安静的玉石,他那超然物外的表情,像是在参加一次别人的画展。在朴实、平静的外表下,透出他与土地紧密相联的善良与朴素。从他谈话的言语中,给人们留下一种无穷的力量。那是生养他的那块土地给予他的力量。他说他同情、尊重那些身份低下、生活落魄的小人物,因为他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仅曾经是,现在也是。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些普通人在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中的表情,这是这段历史赋予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近日,记者在“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见到了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作品评审的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先生。蔡先生正在和天津炎黄艺术馆的几位专家一起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蔡先生风趣而健谈。他对作品的评价几乎一语中的,足见他素养甚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的书画家,孰不知这位两岸文化交流的“大使”原本也是位出色的“企业家”。 天性中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蔡建郎先生祖籍福建晋江,祖上六代移居台湾。 1954年,蔡先生出生于台湾彰化县,从小家境贫寒。但父亲对民俗文…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我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约去新加坡担任该院客座教授,教授油画写生。10月间,当我在新加坡公园写生时,一位新加坡华侨问我:你是中国画家吧,你为什么不去画画“晚晴园”?我问:“‘晚晴园’是什么地方?”他说:“哎呀!晚晴园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故居呀!你怎么不知道,你应该去画那里。”  相似文献   

20.
杨振宇 《今日浙江》2014,(11):60-60
正(1956年生)焦小健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博士生导师焦小健教授1982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1989年研究生毕业,上世纪90年代常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交流考察。他住南山路美院后门的景云村,离西湖很近,30年与湖相伴。西湖之于他,像是塞尚的圣维克托山,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他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