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开发或国家政策影响下,人口较少民族不仅面临原有文化被割裂或被迫放弃问题,还面临重振生存技能问题,如何在国家政策以及现代化发展下传承原有民族文化并增强生存技能,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鄂伦春妇女禁牧转产后发展桦树皮工艺为例,探讨民族妇女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解决自身生计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她成立最早、面积最大、位置最北、资源最丰富、文化最独特,自治旗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鲜卑根祖历史、原始的森林生态和神秘的军事后勤基地设施,大多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是我们向外充分展示魅力鄂伦春的最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宣传部门立足实际,做好五篇特色文章,全方位向外展示了鄂伦春的独特魅力。一、做好鄂伦春的民族特色文章鄂伦春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留下了五彩斑斓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狩猎祭祀、宗教图腾、音乐舞蹈、服饰语言等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以山林为家,靠一人一马一枪,过着原始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近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中国其他民族一样,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风情只能在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落成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中才能找到。鄂伦春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全国现有六千九百冬人(五十年代初不足千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流域。族名“鄂伦春”的“鄂伦”,意为“山岭上”,“春”即“人”。这支“山岭上的人”有本民族语言,但无文字,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仍过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政报》2007,(10):42-42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有关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蒙古语语料库》工程的语料搜集工作是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点项目,项目覆盖区内使用蒙古语及"三少民族"语言的54个旗县(市、区)。该项目是指把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的真实口语和蒙古文文献原始语料存人大型计算机,并进行储存、检索、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语言工程,对于保护和发展我区民族语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语料搜集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  相似文献   

5.
《思想工作》2008,(11):19-19
为打造鄂伦春自治旗文化软实力,提升鄂伦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宣传、弘扬鄂伦春民族文化,鄂伦春自治旗推出四张“文化名片”:即鄂伦春民族文化、鲜卑历史文化、远古彩绘岩画、冰川地质遗迹文化。  相似文献   

6.
丛珊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2):179-184
文章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视角,以田野调查所获第一手自然语料为基础,描写分析了鄂伦春语疑问句的类型特征及其标记形式。虽然鄂伦春语的极性问句和内容问句两种基本功能类型的标记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两种疑问句在语调模式和形态变化表现等方面各具特点。鄂伦春语的极性问句和内容问句在形态句法特征等方面也符合类型学上的诸多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境内的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自古以来,鄂伦春族一直从事狩猎生产,被誉为“林中之民”。关于“鄂伦春”这个族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住在山岭上的人”,在鄂伦春语中,“阿伦”指山,“千”是指人,“鄂伦春”是“阿伦千”变音而成。目前很多本民族人认同这种解释;另外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在近代史料中对鄂伦春族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新生村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西北段的低山丘岭区,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地理上位于北纬50度以北,与我…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6,(9):F0003-F0003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民族自治旗之一,她成立最早、面积最大,位置最北,资源最丰富,文化最独特,似一颗璀璨明珠嵌在祖国北疆,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21个民族生息于斯,830多名鄂伦春猎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广阔茂密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遍布于林间的小城人家,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政报》2006,(5):47-48
广袤的大兴安岭,是鲜卑民族的发祥之地。依偎着蜿蜒流长的嫩江水,鄂伦春民族在这里生息、发展、振兴……美丽、富饶、神奇的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这里钟灵毓秀、风光独特、资源富集、民风淳朴,恰似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璞玉,镶嵌在祖国的北疆,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境内生活着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1个民族,总人口30万人,其中鄂伦春族2050人,猎民830人。鄂伦春族素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兴安岭上的猎神”。建旗以来,在党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调查工作队对国内瑶语进行了调查,由于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调查的重点是放在广西。多年来,贵州本身对贵州的瑶语没有进行过调查,因此对瑶语的具体情况了解很少。近几年在民族识别中,省人民政府文件提出要对荔波的“长袍瑶”和望谟的“油迈”瑶进行识别,这也牵涉到对他们的语言必须进行了解。1983年贵州社会科学院、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民族学院等单位组织对贵州月亮山民族地区进行综合考察,这里又是瑶族较聚居的地区,在考察瑶族的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同样要考察瑶族的语言状况。从民族语言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积累这方面的语言资料。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参加了月亮山地区的综合考察。实践证明,这次对贵州瑶族的语言作全面的调查是非常及时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马利章  王云 《思想战线》2001,27(6):81-85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语言之一.回族作为阿拉伯先民与中华民族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类型,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阿拉伯文化对回族的巨大影响力.云南回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继承的阿拉伯语言虽然在语音、语调甚至语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至今仍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的民族政策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在创制新文字和改革旧文字时必须结合实际、慎重行事。双语言使用的现象,是许多民族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双语教学是学好民族文字和汉语文的重要手段,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要大力培养本民族的专业人才。建立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的实践证明中央决策的正确。论文在许多方面结合了贵州的实际,如新文字问题谈到了布依文和苗文,老字问题谈到了彝文;双语现象联系了伦佬语和土家语等。论文谈到台湾南岛民族母语的现状,呼吁台湾有关科研部门,应大力抢救这些母语的材料,并尽早地解决他们的文字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武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120-127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他们以服饰为容器,以针线为媒介,以图案为"语言",将本民族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乃至爱与恨都绣在衣服上,镌刻在心里,针针线线都浸透着这个民族太多的情感,与其说他们是在绣衣服,不如说他们是在叙写着厚重的历史,记载着不朽的文明,倾诉着千年的情感.正是由于苗族服装这种"语言"的功能以及寄寓的情感以及对本民族语言极其一切标志的维护心理和态度;苗族服装才会呈现出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服装少有的"规则性",才会成为文化的表征,情感寄托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现状云南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边疆省份,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转用汉语外,其余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其中怒族3种(怒苏语、啊侬语、柔若语)、景颇族2种(景颇语、载瓦语),瑶族2种(勉语、布努语)。有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彝族使用云南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傣族使用西双版纳新傣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德宏傣文,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普定县坪上区的苗族自称为moη~(55)。他们绝大多数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杂居,有的并相互通婚,故文化艺术、生活习俗、语言等也相互有影响。他们除了必要的交际时用汉语外,其内部的交际主要是用自己的母语。 贵州省普定县坪上区的苗语是属于川黔滇方言的第一土语区(按王辅世先生的分法)。在这个语区里除个别村寨的语言有微小的区别外,绝大多数的语言都是相通的。其使用人数(包括织金县在内)约有372,210人(八二年人口统计)。其次,本土语与安顺、平  相似文献   

17.
李蕊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217-2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延续民族生命的血脉。朝鲜族语言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依托,保护朝鲜族语言事关朝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族语曾陷入危机,为了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保护民族语言和促进民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在此回顾朝鲜族语言的历史发展历程,分析新经济形势对朝鲜族语言的冲击,从而提出如何保护和促进朝鲜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从朝鲜族语言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出民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中华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工作,注意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少数民族中代表性人物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的后面往往联系着一批人,是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做民族工作的助手。他们来自本民族群众,同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熟悉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本民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他们在本民族中具有着榜样和旗帜的作用,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无声的号召,对激发和鼓励本民族的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增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独有的特质是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扎根于文化本位的民族认同在根本上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语符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思想等民族意识形态。文化归属视角下,民族文学的传播必须保留审美在内的民族意识形态。民族诗歌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译者主体性、诗歌的文体特征等因素制约,诗歌的思想性、审美价值往往会受到影响,诗歌原作的民族审美意识不能得到全方位体现,偏离了民族诗歌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在此分析了影响民族诗歌英译中审美意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从诗歌所属民族的文化理解、意境构建、语言对应、诗歌的主题精神把握等方面来延伸和保留民族诗歌英译中的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彝族非语言交际习俗是彝族民俗语言的一种形态。在社会交际活动中,非语言交际方式虽然不能与语言等量齐观,但它以自己独特的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语言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在彝族社会传承文化中,非语言习俗的丰富多姿及其特殊作用,是有声语言难以取代的。这里,我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彝族非语言交际的身势体态语习俗,标志语习俗和非语言的声音交际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