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今天,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国际技术贸易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引进出口和专利法的实施,专利许可证贸易在技术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在工业发达国家,专利许可证贸易在整个技术贸易中占80%以上。专利许可证贸易在实行专利制度的许多国家,成了最主要的技术贸易方式。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处于技术依赖和技术引进阶段,知识产权权属不清晰的法律风险仍非常突出,可能引发的权属纠纷是技术引进型企业现今面临的较大问题.对两种技术合同中存在的知识产权权属风险,实践中应更加注意明确潜在风险,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就买卖合同中的权利穷竭制度和平行进口问题,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在专利领域和著作权领域采用国际穷竭说,在商标领域采用地域说.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重视利用专利文献。它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胃利于技术引进的科学决策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并指出利用专利文献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专利作为一种特殊客体,其交易风险性高于普通交易,但因专利交易的风险而限制企业发展难免会因噎废食。本文从技术引进方的角度探讨专利交易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以事前信息调查和签订合同条款结合的形式降低交易风险。  相似文献   

5.
孔庆江  胡峰 《法学杂志》2007,28(5):39-42
在对华技术转让中,跨国公司除了凭借其技术、品牌优势,构筑高技术壁垒,抢先制定行业标准从而控制技术外,它们之间还结成专利联盟,共同维护垄断地位.对此现象,我国必须从立法完善、制定政府战略、改进企业技术引进战略等方面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问:我们是一家国际跨国公司,与中国一家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并经外经贸部批准.但该中国公司在支付提成费时提出,银行要求其出具"专利许可合同备案书".请问,什么是技术引进合同的"许可"、"登记"与"备案"?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技术引进中的“软硬搭配”和“价格转移”问题根据1985年的《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的规定,技术引进的客体分为三类:1.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应该指出,单独使用外国企业的商标不属于技术引进范畴;2.专有技术;3.技术服务。这三种客体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产品,在技术引进中,通称“软件”,相应地机器、设备等称为“硬件”。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宗旨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提供先进技术的国外供方(出让方)在输出技术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搭配硬件,以软件带动硬件出口,因为硬件的出口数量越大,利润越多;而中方,从核算的观点来分析,需要用最少的外汇引进最有用的技  相似文献   

8.
所谓国际技术引进,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定义来概括,从技术是否具有价格方面划分:有国家之间的技术转让、技术援助与具有商业性质的技术转让两类;从技术的法律方面划分:有具有工业产权技术(即专利、商标等)与无工业产权之技术(即专有技术)两类;从技术转让形式方面划分:有单纯之技术转让贸易与许可证技术贸易两类等。具有商业性质的无工业产权的专有技术之法律保护,不仅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技术引进作为对外经济交往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国外技术不断进入我国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专利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1980年10月,我国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5年4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专利法,中国也加入了世界保护工业产权的大家庭。从那时起,引进技术与可能发生的侵犯专利权问题显得突出起来。一般地说,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可能引起的侵权表现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三资企业技术引进中的作价问题及处理原则之法律分析孙南申一目前,我国三资企业以生产性中外合资企业居多,不少企业因从外国合营者或其他外国公司获得所需要的技术,而涉及技术引进问题。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大致分为技术投资与技术转让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指外国...  相似文献   

11.
技术后进的发达国家一般在引进技术后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均实现了技术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核心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已30年,虽然成就不小,但在技术能力形成方面仍有很大缺憾,在关键领域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它阻碍了我国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生成。为此,我们应调整技术引进战略,在法律制度上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条件,加大后续研发投入,加强官产学研的后续研发合作,在做好后续研发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自主创新比重,最终过渡到完全的自主创新上。  相似文献   

12.
论技术转让合同中的技术改进条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改进条款是技术转让合同的重要条款,它直接涉及双方当事人的权益,特别是关系到受方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合同中当事人需约定改进之含义及改进范围;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如涉及与方法或产品有关的发明改进。或与可专利客体相关的改进等,合同要对改进范围作出明确的约定。我国企业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对改进条款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直接关系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标的实现;为此,在我国已有的法律规定之基础上,企业应对改进条款给予关注,以期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技术引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获得技术”。①它以跨国界的技术交流为内容,通过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国际技术使用许可合同、国际技术合作合同、国际技术服务与咨询合同等方式直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迅速融合以及我国涉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技术引进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应地,如何规范技术引进活动以促进我国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又十分…  相似文献   

14.
所谓技术引进合同,就是我国境内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获得技术,双方当事人依法所签订的一种协议。过去我们在签订技术引进合同时,有的由于双方在适用法律上的分歧,致使一些合同本来可以达成的协议而没有达成;有的由于我们不懂得适用法律的重要性,随便同意适用对方或第三国的法律,其结果为我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在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了,根据规定精神,谈谈技术引进合同适用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经过奋斗和振兴,目前已经跨入了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行列。其间,日本实行开放国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从法律上分析日本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调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它将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法的建立和完善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一、外国投资法对技术引进的调整日本的外资法的前身“关于外国人取得财产的政令”(1949年政令篇51号),涉及技术作为股权的投资和从技术转让中取得转让费用问题,其规定明确指出:外国人若想取得下列权利时,必须取得“外资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及其协调吕国平技术引进合同属于技术合同,也属于《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的涉外经济合同,因而,《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都应当相协调。一、《条例》与《涉外经济合...  相似文献   

17.
专利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实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引言专利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价值。一方面,以专利的技术属性为依据,可以将专利承载的发明创造的技术内涵转变为物态的商品,从而完成专利的技术实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和突出的是,以专利的权利属性为依据,可以在市场中从事资本的多种运作,最大化专利价值,如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作股、专利信托、专利担保、专利保险等,这是专利技术实施的自然延伸。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商业工具,是企业研发和市场之间的自然链接,是企业价值和盈利的重要增长点,是企业建构商业视野的关键环节。专利对于企业募集发展资金,…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说,在先专利技术属于公知技术的范畴,在先专利抗辩是指:被控侵权行为人以自己使用的技术是在先专利中的技术,或者接近于该在先专利中的技术为由,抗辩专利权人的侵权指控,以最终否定专利侵权指控。目前司法实践中,当被控侵权人提出抗辩所依据的在先专利的公开日早于原告专利的申请日时,一般可以将其纳入公知技术抗辩的范畴。当在先专利的申请日早于原告专利,而公告日在原告专利申请日之后时,在先专利抗辩能否成  相似文献   

19.
专利实施与专利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专利运用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有很多人简单地把专利等同于技术,把专利实施等同于专利运用与产业化,致使专利实施率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企业的追捧。其实专利实施与专利运用是有一定共同点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虽都是专利属性的利用,但专利实施只涉及专利的技术属性,而专利运用则是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对专利各种属性的综合利用。专利实施仅仅是专利运用的一部分而已,盲目追求会带来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涉外技术引进中的法律适用韩天森,唐青阳涉外技术引进是指通过技术贸易途径,从外国获得有得有利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提高技术水平,扩大产品种类和增加进入国际市场创汇的产品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