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特点和对策吴振坤在我国市场上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极大不满。对此类现象,应当从理论上加以剖析,从实践上认真加以解决。一、当前我国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大泛滥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领域中也...  相似文献   

2.
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而且呈迅猛发展蔓延之势。目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日用消费品到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数量越来越多,有的假冒产品数量已超过真品。特别是烟酒、自行车、家用电器、医药、农业生产资料的假冒伪劣产品更是难以数计。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严峻形势,国家有关部门下了很大的决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工作可谓是天天喊,月月抓,年年搞,1992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仍然突出。如:几乎所有的全国  相似文献   

3.
提到假冒伪劣商品,作为消费者,人人都恨得咬牙切齿,它使消费者防不胜防,倍受其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日用消费品到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数量越来越多,有的假冒产品数量已超过真品。特别是烟酒、自行车、家用电器、医药、农业生产资料的假冒伪劣产品更是难以数计。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严峻形势,国家有关部门下了很大的决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1992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几乎所有的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都深深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至今,徐汇区检察院依法办理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药品的案件3件8人(逮捕7人),其中2件为团伙犯罪。案件中反映,由于利益驱使致使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药品大量充斥市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产生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条例》制定的背景和起草过程近年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虽历经打击,但仍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商品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各个角落,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有的群众开玩笑说"除了娘是真的爹都有假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害,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假冒伪劣商品还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挑战政府权威,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河南省各级政府对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很重视,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群众利益的状况还没有根本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各地执法部门正在逐步加大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假冒伪劣商品具有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再生能力强等一系列特点。许多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被大量假冒,有些地方已形成区域性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集散地,制假售假活动屡禁不止,打而复生,它严重地干扰了我国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败坏了我国商品的国内外信誉,有的并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的重大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危害之烈,人所共愤。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经营管理上的漏洞是假冒伪劣商…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药品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制售伪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制售伪劣药品的种类多、规模大,违法犯罪分子见利忘义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竞相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集贸市场。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违法、失实的药品广告泛滥;新药开发缺乏应有的保护。制售伪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损害国家利益,扰乱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及党和人民政府声誉,社会各界和人民对此反映强烈,已到了非下大气力解决不可的时候。”——摘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贤急通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伪劣产品在我国泛滥,妨害正常的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损害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为此,我国加大了打击制售伪劣产品犯罪行为的力度,在全国多次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斗争。文章介绍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及侦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办发〔2 0 0 1〕 32号 (二○○一年五月七日 )  《国务院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 (国发〔2 0 0 0〕 32号 )下发以后 ,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新闻单位密切配合 ,集中力量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行动(以下简称打假联合行动 ) ,有力地打击了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一些危害性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因素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加之少…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12]1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7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全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下简称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有关工作任务分工如下。一、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1.围绕食品、药品、化妆品、农资、建材、机电、汽车配件等重点商品,以及著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规定为抽象危险犯,反映了风险社会下刑罚早期化的趋势,与刑法谦抑性发生一定的冲突。应当肯定修正案对抽象危险犯的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扩张并非无边无界,为防止其过分扩张需要从立法论和解释论两方面对其施加一定的限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立法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应予完善。在罪名方面,将罪名确定为“生产、销售一般伪劣商品罪”;在犯罪对象方面,将“建筑工程”纳入其中;在金额方面,使用经营金额代替销售金额,使得追究生产伪劣产品的刑事责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罪中“假药”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来认定。“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判断标准必须从关于具体危险犯的具体危险的判断的相关理论出发,基于结果无价值的立场坚持客观说,从实质上进行判断。对无生产、销售药品资格的企业生产、销售药品行为的定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4.
假币犯罪是国际公认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一种犯罪。假币犯罪只是司法实践中的一种习惯称谓,其概念并非法律明确加以规定的,而是学理上的一种概括。假币犯罪具有集团化、专业化,流动性强,犯罪地域广,手段多样以及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打击力度的增加、群众防范意识的增强,假币犯罪在我国主要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假币犯罪案件的特点与侦查防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假币犯罪活动日渐增多、形势严峻。深入研究假币犯罪的特点、规律以及犯罪原因.是成功遏制假币犯罪的关键。假币犯罪活动,不仅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些群众因误收假币而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仅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由此也引发了不安定的因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和治安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劣迹斑斑的美国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政治操弄导致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激增,枪击事件致死人数再创新高,虚假民主践踏民众政治权利,暴力执法让移民难民的处境更加艰难.针对少数族裔特别是亚裔的歧视攻击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单边主义行径在全球制造了新的人道灾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剧增,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递增趋势。文章针对一起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的伪造现场,利用现场的划痕、血迹与金属扣等物证关系、现场变动情况和非机动车被撞时的受力方向,对肇事逃逸车辆的行驶方向进行了判断,并从三个方向指出了侦破肇事逃逸车辆的基本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居民身份证功能设计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在给公安机关日常社会治安管理与人们使用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创新我国居民身份证科技功能含量,不仅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客观需要,更是一项事关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和各地公安机关一要坚持抓好宣传工作,二要创新科技含量功能,三要严打制贩假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事、人物、人情失真,而且物品假冒。真的缺场在于虚伪的在场,这使人想起道家的真人人格形象;真人的特征在真即真性、真身,实现真的方法是修道,而不是简单的修身。因此,现实社会需要客观、公正的"道"来彰显力量,来威慑、消解人的欲望的膨胀,营建这种"道",当是人们直面的任务,是现代化的俭约之道。  相似文献   

20.
学术造假的博弈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造假行为的蔓延,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性和原创性,阻碍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进程,危害了社会和他人,有必要加以治理。文章从治理学术造假的角度出发,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学术造假行为进行了经济博弈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学术造假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