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通过构建评价农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农业基础竞争力、投入竞争力、生产效率竞争力3个公因子并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利用聚类分析法按农业竞争力相似度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分成3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分别提出了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5,(27)
中部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靠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全面崛起盼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这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是中部的实际所决定的。农业产业化不能趋同化。现在,区域竞争导致的格局是区域市场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产业布局越来越特色化。中部发展农业产业化潜力巨大,但一定要靠特色产业取胜。特色产业具有市场的可识别性、可选择性、可供给性,这是市场竞争力所在,中部崛起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看,其中心问题是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直接表现就是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制约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内外因素,应从工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湖南工业进行量化分析,结论是:湖南工业竞争力在全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30个省份中排在第14位,工业综合竞争力总体来看处在全国中等稍稍偏上的位置,落后于发达省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2001年至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119项指标归结为9个区域竞争力要素模块,并对省际竞争力进行排序。据此运用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采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区域竞争力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区域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竞争力和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我国其他成熟经济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在搜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关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三级评价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各城市的竞争力类型,最后得出成渝经济区提升整体实力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6月5日,中国(辽宁)·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投资合作暨国际农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沈阳举行。为充分发挥中国区域产业经济优势,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新常态,加深中国(辽宁)与乌兹别克斯坦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好推动双方在区域国际农业产业深度合作、长久发展,增强辽宁农业产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水平,打造辽宁农业产业经济的国际品牌影响力,由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等部门指导,辽宁省海外交流协会、乌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探索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无论是实现高度规模化土地经营;还是提高生产单位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构筑农业科学技术支撑;形成完备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需要在农业制度安排与集成创新上取得突破。农业制度创新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至关重要。其价值取向在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不断不增收,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是:农地使用权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农业机械化制度创新,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和农业耕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赵蕾 《学理论》2012,(16):72-73
从旅游资源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3个维度构建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时空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黑龙江省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从理论角度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从区域角度深化我国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国中,国际竞争力孰强?世界权威性机构评价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所谓优化产业结构,意味着各产业的比例协调、技术先进、发展层次较高,能够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带来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考察,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有不合理化现象,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高级化的问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和优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宋晓丹 《学理论》2013,(15):88-89,105
通过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客观、现实的评价与分析,明确黑龙江省接续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黑龙江省资源获得合理配置,从而为制定提升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路径提供依据,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农业经过长期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至今比较薄弱,加入WTO后过渡时间有限,也给中国农业调整和顺应国际农产品市场要求带来一定压力。但从总体判断,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有利有弊,而利大于弊。关键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兴利避害,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5年过渡期,使我国农业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成本高,价格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差。…  相似文献   

13.
经济效益评价是经过西方主要工业国家20年实践形成的科学系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 ,重视并推广经济效益评价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经济效益评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具有以时间为参照进行效益分析的市场属性 ;近年来 ,经济效益评价在我国受到社会各行业的重视 ,使其有了较高的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4.
辐射长江中游豫鄂湘赣四省25地市、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的武汉经济协作区,自1987年成立以来,目前已硕果累累:他们通过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200多个在国内外市场都颇具竞争力的区域“企业联合舰队”;组建了金融、物质、农业等48个区域经济协调网络组织,培育了100多个大型区域专业市场,一个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国土规划、资源联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次上,制订和实施了数十个专题调研和区域发展规划,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近年来,他们更是提出要前呼浦东开发、后应三峡工程、以一体化的优势格局,借江出海,共闯国际大市场。  相似文献   

15.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灰色优势分析能够在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了各评价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经测算,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总体上不断走高,但1995年以前主要依靠产出拉动,此后主要依靠投入拉动;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先正后负且呈现"S"形波动,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已先后摆脱"高效益、低水平"和"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开始步入"高效益、高水平"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构建了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青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经济系统呈现直线式上升趋势,农业社会系统呈现长期波动趋势,农业资源系统呈现先缓慢下降再稳步上升趋势,综合农业系统呈现迅速上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但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由此,从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角度给出了推动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开放竞争力;城镇化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提高农业规模竞争力;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新的市场,拉动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以期为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了长三角及珠三角的24个城市,构建了3个层次4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计算了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并根据得分情况划分了高竞争力城市、较强竞争力城市和较低竞争力城市三种类型,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珠三角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力规制理论,从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政府规制的视域完善我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内部营商环境相对优势沿着"核心城市(城区)—核心城市(城区)所在省市—相邻省市"迅速衰减、不同类型公用设施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分化特征、司法解纷和信贷服务区域不平衡性相对显著、规制过程复杂且涉及利益相关体较多的指标在各区域呈现改革"深水区平衡"现象、全国垂直管理领域指标呈现区域间"相对平衡"。为破解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应加强跨省市协同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重视以"标准化"促进"平衡化",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扩散;聚焦司法和信贷领域体制机制性创新扩散;推动各区域在部分指标领域实现"深水区平衡"现象的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