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定价:69.00元本书从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入,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同时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题。最后,再来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这是作者近些年对族群和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帮我们梳理了在追寻"我们"的过程中,各  相似文献   

2.
蒙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族群主导下的全国性封建王朝。这一体验使统治阶层产生了强大的族群优越感,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族群畛域政策来巩固统治。对此,国内外学者多基于族群畛域的"不进步成分"加以批判,较少触及之中的族群关系结构。事实上,蒙元帝国的族群政策有着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蒙元际多族群现实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从族群矛盾的历史演绎变化中洞窥并建构族群关系的模型,从而为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参照与导引。  相似文献   

3.
7世纪曾经有三个帝国崛起。在欧洲 ,1640年英国革命奠定了大不列颠帝国的兴起 ,稍后彼得大帝在俄国执政(1689—1725) ,期间锐意革新和扩张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亚洲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 ,最后开拓了疆域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国。在三个帝国里 ,大清和沙俄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大国 ,并且都在20世纪初灭亡。以大清帝国来说 ,除了元朝外 ,它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可是它却继承了在当时世界范围看来已是非常落后的国家和社会制度。而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主要推动力量应是市民阶层及其代表的强大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力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学界以超越国家主义的宏观视角,将"中国西南"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的脉络中来理解其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5.
任何历史书写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求的反映,“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也是如此。受到“天下观”和“疆域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疆域沿革史”。民国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政区沿革”的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王朝疆域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其目的在于唤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曾存在多种“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差异在于涉及的“历史上中国疆域”的范围。最终谭其骧提出的方案占据了主导,因为其满足了对内强化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抵制各种对我国领土无理要求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6.
认同与治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琳 《前沿》2012,(3):174-17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宪政制度应当尊重、承认进而凋适殊异族群的文化歧异性和利益殊异性。现代民族国家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相分离建构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认同理念。同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运作机制为契机,实行理性有效的国家治理,进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边界"是现代主权国家的地理和政治界线,它与跨国民族现象关系密切.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任何追求新的族群文化边界的国家构建都是十分危险的,其结果必然带来新的族群冲突和人道灾难.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共同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文化之上.针对世界上广泛存在的跨国民族现象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和平跨居"互惠互利的双赢现象.爱尔兰以"和平进程"为标志的政治模式,对世界范围的跨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造》2020,(1)
现代国家的构建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道路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中国并指导我国国家建设。李斌、张德元合著的《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道路:乡村视域中的历史实践》就是一本阐释中国国家构建道路的著作。该书围绕现代国家构建这一宏观命题,建构了"基础性权力的拓展"、"乡村政治整合的深化"以及"县乡政权监控的强化"三个维度对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道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具体的微观机制,通过分析发现巧妙链接宏观命题与微观机制的恰好是中国共产党。总之,该书是理解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一本佳作,借助此书有利于我们从历史学和政治学两重视野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国家何以构建、从何而来以及要去往何方。  相似文献   

9.
MOSO(摩沙)渊源于汉晋时期摩沙夷的族裔集团,20世纪50年代后归属于纳西族、藏族、蒙古族的"纳系族群"."纳系族群"是在国家行为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缺乏跨省区的协商知会机制,遗留下历史问题,即同一族群在不同省区被识别为截然不同的民族,现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族群的现实发展和诸多权利的实现,同时引发了对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误读和扭曲.解决这一历史问题,需要各方在平等友好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各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兼顾考虑各族群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及其他实际利益,从国家、民族(族群)到个人平等的地位来考量.  相似文献   

10.
沈文杰  王琪 《传承》2010,(33):82-83
"明清帝国的建构与中国西南土著社会的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于总结、评论"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演变"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西江流域的文化表象、社会变迁、族群与社会以及跨时空对话四大方面。此会奠定了今后西江流域研究和跨区域学术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宋鲁郑 《世纪行》2013,(4):44-46,48
今天的中国处于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有1840年以来最好的制度,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各主要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三个事实判断,就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一、近代以来的纵坐标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此中国由一个"中央帝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轰动一时",形成了中国文学登峰造极的非常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电子信息、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中国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进而出现文学边缘化态势。纯文学在蓬勃发展之后渐渐失去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位于通俗文学,这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当代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电子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当今社会文化风尚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质等使文学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形成了严重分歧,从而使文学失掉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为此,强调文学关注大众社会现实,坚守文学与时代的融合将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理路。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当下中国如何多面,从发展走向发达,这都是一条前行道路。中国在这条路上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努力。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中国正面临着"国家意志"的考问。国家意志是公民的公共意志,包含着公共意愿和公共追求,是人民对国家事务整体性的意思表达。一句话,它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一个大国的崛起,必须回答"它应当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关涉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崛起,哲学社会科学更肩负着向世界系统阐述"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历史重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当下中国应当有符合这个时代、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6.
思品课堂的留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老师教"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片段时:师:自由阅读P.62的材料透视,思考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生1: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文化互动整合的过程,“礼俗互动”拓宽了审视文化互动整合关系的视野。西南情境下的“礼俗互动”具有特殊的边疆形态,呈现出族外与族内、上层与下层、中心与边缘、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多维互动的结构模式。在大理巍山彝族土主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中,“礼俗”的多维互动,不但保证了该区域各历史阶段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而且在西南边疆由早期族群整合、区域整合、帝国边疆整合到现代民族国家社会整合的进程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8.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9,(3)
在新疆域蕴含的天空、海洋、极地和网络四大领域中,历史机遇与安全威胁并存。危机的紧迫性、关涉性与全局性要求中国必须主动参与新疆域治理;把握国际竞争先机、提升国际话语权又助推中国必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一推一拉"两个相反相成的因素生成了中国参与新疆域治理的逻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建构的新疆域参与式治理,主要有四大路径:一是拓展内容,阐扬观念;二是倡导"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三是召开高峰论坛,共商、共建;四是契合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共享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20.
论斯大林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内在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理论月刊》2004,(8):27-29
斯大林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该文概括了斯大林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战争和革命时代的理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一国社会主义建成的理论。同时,斯大林的世界历史理论存在着内在缺失,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