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四裔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部简略的秦汉边疆民族史,是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文献.司马迁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基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逐一对汉朝边疆的民族按方位进行了叙述,全景式的再现了当时中国边疆民族的发展概况、生产力水平、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情况,对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纳西历史文化之父,是西南边疆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民族史泰斗,是滇史拓荒一代大师,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关系史研究的开山鼻祖,他开创"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学说,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云南丽江人,纳西族,现当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云南九三学社组织早期领导  相似文献   

3.
祝贺与希望     
《思想战线》创刊至今,已经出版一百期了。我作为《思想战线》的第一任主编,感到由衷的兴奋和喜悦。《思想战线》创刊于1975年。当时,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开展了全面整顿,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了转机。《思想战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伟大祖国西南边疆的门户。《思想战线》从创刊开始,就以研究西南边疆民族问题为主,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创刊号《致读者》中曾明确提出要进行“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云南,在创刊的当年,发表了《庄(足乔)起义与开滇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尤中,我校档案系教授,中国民族史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27年4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54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我校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尤中先生早年在著名中国民族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师从前人,又敢于超越前人,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拓展学术视野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从1956年起,尤中先生开始承担云南民族史的教学工作,编写了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校成立了“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云南大学文科唯一的一个跨学科、跨系所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云南大学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边疆,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杨堃等老一辈民族学家就先后在我蠬谓袒蛑鞒止芯抗ぷ?为以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方国瑜、江应梁等知名教授为这项研究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我校文科在这方面的科研优势。“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正是为了充分发挥西南边疆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我校在这方面科研力量的优势而成立的。它的成立,打破了我校过去在民族研究中学科单一、力量分散、方法陈旧的落后状况,将以民族经济文化为主攻方向,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组织协调和凝聚我校文科的学术研究力量,采用现代科学各种研究方法,进行高层  相似文献   

6.
庄鐈王滇和庄鐈王夜郎,是一次关系重大的历史事件,勿论是就西南边疆的开发而言还是就巩固祖国的版图而言,都有着积极的不可泯灭的意义。庄鐈王滇和庄鐈王夜郎及其对西南边疆的开发,加深了西南边疆与中原地区不可分割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客观上为汉武帝统一南中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从此,西南边疆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人司马贞撰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殖民利益驱动下进行狂热的云南考察的"云南神话"时期、冷战政治影响下认识和研究的衰减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学界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热潮兴起等三个阶段。由于早期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有明显的利益驱动和政治干扰,因而前两个阶段曾出现过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交流加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逐渐回归学术,西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族和复杂的边疆历史,吸引了西方一批新型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视野宽阔独到,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水平跃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和明代相比,清代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但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深入,与地方民族上层产生矛盾冲突,双方的政治博弈一直不断,中央政府为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加强对西南各民族的治理,不断进行军事镇压与和平招抚,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民族矛盾冲突,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9.
纳张元 《创造》2011,(8):100-101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国西南边疆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的重要阶段,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疆学是21世纪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位一体建设,既是民族学一级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边疆安全、边疆建设和边疆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新时代赋予边疆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边疆学研究具有优良深厚的学术传统,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已迈过它幼年的起步阶段,进入了青壮年厚积薄发的发展阶段。边疆民族地区是边疆和边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核心区域,对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已突破传统边疆史地研究的范畴。其中边政学研究是边疆学研究的前奏曲,三大体系研究是边疆学最主要的内容,研究成果服务于边疆治理是边疆学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中国边疆学研究属于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现实边疆是对历史边疆的延续,对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边疆历史的解读。中国边疆学隶属于民族学学科体系,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边疆的科学,已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具有建成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思想战线》第一期刊载马曜同志论《庄蹻起义和开滇的历史功绩》一文,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如指出楚国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一个“穿草鞋的农民”,论述了这次起义的重大历史功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论证入滇的庄蹻就是领导楚国农民起义的  相似文献   

12.
马国君 《思想战线》2011,37(2):123-128
康区位于今川、滇、藏及甘、青交界地带。元代始于其地设土官。明朝为隔绝蒙番,屏蔽川、滇,继续在这里设置土司。明末清初,漠西蒙古和硕特部乘西藏动乱之机举兵入藏,并控制康区,对川、滇、青边境构成巨大威胁。清廷惮于国内不稳,边疆多事,乃对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实行"绥抚"。康熙末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形成挺进川、滇、青态势,西南边疆遂成为清朝内陆边防的"软肋"。康熙帝乃实施"驱准保藏"之战,以加强对康区的控制。雍乾时期为防范漠西蒙古再次入藏,清廷在康区实施"改土归流",从而使西南与西北连为一体,为击败准噶尔蒙古,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龙晓燕 《思想战线》2023,49(1):125-134
中国民族史研究呈现出“北重南轻”“北多南少”的特点。这固然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多寡有关,但民族史研究的知识生产也与对多民族语言文献挖掘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及不同学术思想的激荡紧密相关。比较、总结和借鉴南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一些可能性。既要批判性地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扩大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野,又要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学者并加强多语种文献材料的利用,这是西南民族史突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就已受到中国民族史学者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工作的热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加大了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出版了包括中国民族通史、民族关系史、民族政治史、民族文化史、民族经济史、民族宗教史、民族思想史、地方民族史等专著数百种,论文数万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这些丰硕的成果中,作为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史的著作并不多,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版的有限的中国南方民族史专著中,亦或专论中国西南民族史,亦或专述中国中南民族史,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侵华日军滇西细菌战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在中国滇西,人们一直在谈论着一个沉重的问题:谁是瘟疫的制造者?老一辈人总是告诉年轻人:是日本侵略军的细菌战。一1942年春,日军攻占缅甸。继以第56师团六个联队及第2师团与第18师团各一部进犯中国西南边疆滇  相似文献   

17.
龙晓燕  王文光 《思想战线》2003,29(1):103-108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封建时代的研究是自发的 ,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缺乏客观性。 184 0年以后 ,西南民族史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 ,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 ,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学术著作、论文不断涌现 ,西南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类进入 2 1世纪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只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展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西南民族史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4)
我国西南边疆的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的特点,该地区不仅有跨国民族,而且宗教也有跨境的特点。弄清楚维护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理论内涵,探讨地缘因素下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有助于解决保存和发展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疆的山山水水哺育着边疆的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浪潮进一步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0.
《思想战线》曾经开展关于庄蹻起义的讨论(见该刊一九七五年第一、五、六期)。马曜同志的《庄蹻起义和开滇的历史功绩》一文,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首倡开滇的庄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引起了省内外的关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意见。楚将庄(足乔)不可能开滇毛主席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了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趋势。当时的七国,谁都不想被别人吃掉,但都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