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平衡,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政府,具有"民生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与发展民生的重大责任,在实践中以"三大转变"力促民生改善,用统筹协调破解民生难题,从制度创新上保障民生需要,通过共建共享完善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宅基地入市流转可能导致土地用途管制下不同区位土地权利人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地方政府与农民集体土地收益失衡。发展共享理念要求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根据不同参与主体的作用按照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种并行不悖的机制类型来调整和改革分配模式:厘定参与主体及其界限以实现参与性共享,完善政府收益分配调节机制以实现矫正性共享,重塑社会对收益分配的保障机制以实现补偿性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收益均衡分配机制能够增强农民在分配过程中的获得感,破除区域增值收益失衡障碍,均衡政府和农民集体的土地收益,进而贯彻与实现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2)
共享发展是构成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要注重破解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回应我国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建设理念,是针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等社会事实提出的,注重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要牢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结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契机,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9)
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于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给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民生问题导向、丰富的民生内涵和确切的民生指向,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理念,更加是民生建设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要以创新的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协调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绿色的理念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开放的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共享的理念着力打造全体人民的民生幸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要以创新的理念形成破解改革难题的新举措,协调的理念推进改革各项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绿色的理念疏通改革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开放的理念营造透明、公正的改革氛围,共享的理念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要以创新的理念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协调的理念营造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的法治保障,绿色的理念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开放的理念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共享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要以创新的理念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协调的理念处理好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绿色的理念推动党内形成健康有序、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放的理念吸取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共享的理念保障党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来自对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和国际视野下民生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双向促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渐进式中国式民生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政府职能定位与绩效考评上,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在纵向管理体制上,确保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在横向部门关系上,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民生解决机制上,实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然而,在民生建设方面,农民得到的改革红利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且有不断加剧趋势。农村民生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农民权利资本的贫困,受制于基层政府民生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亦与农民利益诉求与基层政府协商机制缺失有关。改善农村民生的关键在于农村社会治理的转型。当前,亟须加快以民生为重的民生型基层政府建设,优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民意采集和利益传导的功能,更新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推动社会共享发展提出了新举措。他强调通过精准扶贫确保人民底线公平、尊重平等的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积极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监管住房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秉持共享发展理念,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缩小贫富差距,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美好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共享发展是党在新形势下面对各种矛盾问题的理论突破。共享发展从"为了人民"的逻辑起点、"依靠人民"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终归宿三大方面体现了它的核心要义。理解共享发展还要着重把握它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实现共享发展,要以发展生产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保障社会公平为基础,以增加人民"获得感"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于淼 《学理论》2011,(16):48-50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变化。如今的民生问题,已由过去单纯注重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求并重。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9)
对理想民生状态的追求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发展和改善民生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民生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新时代民生发展特点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理念,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解,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认同感,促进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继承了马恩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上。习近平从中国梦、群众路线、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赋予人民主体发展观新的内涵,拓展了发展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十六大前后起,就在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之时,以解决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所共享为目标的民生问题,就愈益迫切地提到了党的议程上来。党的十七大,就是在这种历史关节上,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社会和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政府工作必须在着力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中准确定位,担负起主导责任,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提升自身公信力,实现社会政策的精细化.从而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因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两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社会环境,因此,改善民生必须深深依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现实诉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重要启示: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