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社会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会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易引发民众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网络在加大监督的同时也消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要在网络社会中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做到:规范网络秩序,营造网络自律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尊重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解读,可以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抽象出有关国家消亡学说的两个基本命题:政治国家消亡定律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回归定律。凯尔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学说中存在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与经济上的权威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学说的错误理解。政治国家消亡不等于无政府主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回归也不等于经济上的权威主义,二者有各自的理论逻辑,并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下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烟山专太郎的《近世无政府主义》、梁启超的《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为参照,考辨出小说《东欧女豪杰》的主人公苏菲亚的生成寄寓了作者罗普对新女性的想象与设计。作者探讨了女性主体的养成——教育、女性的自我认同、女性与家、国之间的复杂关联。罗普的女性设计从属于他的政治想象。苏菲亚的变形以及她所置身的小说世界,已经背离了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的历史语境,寄托了作者罗普更为强烈的启蒙意图。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上出现了诸多社会思潮,诸如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互联网的这些思潮既有技术的基础,更有社会的根源。互联网思潮是网络技术的特有产物,与网民的特性密切关联,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本小册子,不仅在其诞生的时代具有迫切的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价值。在这本小册子中,作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和策略,使其成为批判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最高点和代表作。《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仅批判了无政府主义主要代表的"政治哲学",而且还正确地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纲领。《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当然也有自己的缺点错误,这主要就是"回避了整个国家问题",即它没有"理会马克思主义在公社以前和以后的全部发展",特别是没有理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1、1872和1875年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只有根据列宁从早期到晚期对无政府主义的全部批判,才能正确评价普列汉诺夫这本小册子的所短和所长、价值和糟糠。  相似文献   

6.
李晓丽 《传承》2010,(30):104-105
无政府主义的传播在五四时期达到顶点,这是五四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无政府主义自身的政治主张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亢鸽  拓宏伟 《传承》2009,(10):130-131
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是19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欧的一种政治思潮,它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既产生了思想启蒙的积极影响又产生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评价西方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8.
浅论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是19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欧的一种政治思潮,它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既产生了思想启蒙的积极影响又产生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评价西方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9.
关系具有"善""恶"两面。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及关系实践中,具有各种目标的人会通过建构和维系关系网络来试图在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再分配的行动机会。在计划体制、转轨体制与市场化进程中,围绕着公权力行使的庇护关系导致了庇护式腐败的生成。庇护式腐败是根植于政治社会情境中的关系行动,既与资源要素再分配和公权力私化关联,更与政治生活中的关系网络建构与运用以及非正式政治的盛行密切相关,往往试图通过"自我道德化"策略将自身转化为能被社会习俗接受的社会行为。在当前反腐败治理的行动框架下,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官员责任关系及其行为边界、强化公共规则性交往生态,打破"关系困境",削弱庇护关系的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思政网红"生产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富媒体时代下非娱乐化、非利益化、有价值导向的"另类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派",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佼佼者"。在传播特质方面,"思政网红"具有个性化的符号、以受众为中心的意识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机制。在生成机理方面,网络场域与技术文化是其萌芽的土壤,青年需求与教育要求是其生长的条件,青年追捧与自身助力是其成熟的催化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这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积极和生动的经验,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有"我"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和高校要重视网络阵地,把握时机契机,协同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付国锋  许文胜  郎君立 《传承》2013,(11):64-65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不能拘泥于传统话语的文本规范和一元主导,而应遵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运行的人本向度,呼应社会现代化对人的主体存在、话语资源配置、人的本质意义以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之价值关切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身份的认可、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协调、以共适性规范维护人的类存在和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进而在追逐社会整体向善的日常叙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生成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深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共青团应该将存在与有效统一起来,将不同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整合起来,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力量转化为共青团建设的资源,重视共青团在网下物理空间和网上虚拟空间的作用发挥,以及推动共青团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王征 《人民论坛》2013,(10):68-69,95
主体政治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主体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在社会情境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网络参与是青年参与社会生活、政治过程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主要就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以及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民主参与的兴起,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深刻反映着民众对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也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网络政治段子本身就是政治文化,其简短、诙谐、锋利、反映现实等特点与青年文化反现实、反传统,甚至破坏性的特征高度契合,传播网络政治段子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本期的三篇文章,从网络政治段子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功能,以及青年对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动员成为社会动员的新形式,在大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通过了解网络动员的基本内容,掌握网络动员的特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动员这一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试论网络政治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网络政治学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革命。在网络社会中 ,谁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技术 ,谁就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 ,更是一种新的资源 ,一种科学技术力量 ,一个强大的生产力 ,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它已经在政治意识、公民权力、政府决策、军事战争、国际政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网民的政治活动已离不开网络了。网络及网络资源、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 ,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推动着政治发展。政治在未来社会直接表现为对网络…  相似文献   

20.
李栋材 《求索》2013,(4):120-122
无政府主义在哲学领域是一个熟知的概念。从古到今,这种思潮在东西方的倡导者颇多。同时,无政府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诸多的学者发表相关的论文延说,形成蔚为壮观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然而,其真实内涵的把握尚且不够。论者往往对无政府主义产生误解,认为无政府主义就是简单的否定国家、政府和执政机器。这样,论者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以至于遮蔽其本原旨趣。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概念的内涵、边界清理,旨在说明概念的内在的旨趣,并分析其在社会运动的各个时期存在的合理性,以求凸显该概念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