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下,灾害信息资源共享存在诸多障碍。"整体政府"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灾害管理实践,成为灾害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在整体政府治理理念指导下,有必要以灾害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框架为方向进行创新,最终实现整合的灾害信息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要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党中央站在时代新高度、总结发展新经验、回应人民新期待,谋划的战略思维,作出的战略部署。深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内涵模糊和权威认同被弱化的问题。因此,应围绕"四个自信"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并拓宽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处于急剧转型和改革深水区与攻坚期的当下中国,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就成为一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健全政府治理机制,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恰切之道。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2)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把握好软硬件之间的平衡,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支撑,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1]。以往,我们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忽视了"人的新农村"建设。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一词,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偏向起到明确的规范作用[2]。  相似文献   

7.
学界已形成了农村治理和城市治理两大研究范式。然而,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城郊区域,尚未形成独立的治理体系。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城郊区域遭遇了多元异质的治理结构、边缘的治理形态、缺乏身份认同的治理对象等独特的治理困境。为了应对这种困境,本文拟以治理规则为着力点,对城郊地区的治理模式进行建构。认为当前城郊区域的治理规则有:技术推动的外生性规则、非正式制度的内生型规则与顶尖设计的核心性规则。通过利用这三种治理规则,有望形成城市和乡村之外的第三种治理体系——城郊治理体系。通过城市治理、农村治理、城郊治理在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户籍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空间结构等方面协调发展,方能真正迈向城乡协同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和国家为解决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提出的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支撑点。其理论的提出蕴含着深刻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的新内容,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9.
邱京田  田晓玲 《求知》2010,(1):31-32
一是发展战略理念创新。本着服务“三农”与中小企业的办行宗旨.滨海银行在成立初就确定了面向天津、辐射全国县域经济的“两翼发展战略”.在满足滨海新区传统“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天津市设施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及涉农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探索“以东部资金支持西部发展.以城市资金反哺农村发展”的路径,以实现支持“三农”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与民生发展的新阶段做出的创新性的理念抉择,它不仅为推动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更是民生改善的最终价值追求与归宿。要实现民生共享,必须破除影响共享的深层体制性缺陷,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并找准通往共享的细节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回应我国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建设理念,是针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等社会事实提出的,注重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要牢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结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契机,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治理方式。目前,人们对这一方式的研究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侧重于对村民自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合法性的研究,其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问题——村民自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因此,立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现实的指导性实在匮乏,有“绕道而行”之嫌;另一派则是侧重于对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相关理论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可操作性的研究,其回答的是“如何实行村民自治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问题——而相比之下,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就“如何实行村民自治”问题,对农村自主治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主张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治理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给当前农村的治理带来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深刻自信,源于将党内法规作为政党治理的依据和切入点所实现的显著治理成效以及法规本身日趋完善提升的制度信心。将视野开阔至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角度,党内法规作为政党治理的中国方案,其治理成效的坚强后盾来自于坚持道路自信的方向、弘扬理论自信的价值、发挥制度自信的优势、传承文化自信的精神。从“四个自信”的角度透视党内法规近年来的成就,既可寻迹党内法规建设前进不竭动力之源泉,又将指引党内法规建设未来发展之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民期盼的直接回应和郑重许诺。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会对共享发展理念所做的阐述紧扣民心、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0)
"三人"教学模式是本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理念,借鉴古代书院优秀教育教学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强调人文性,突出符合人心人性、讲求人情味的教学组织模式。所谓"三人"指的是课堂人文开篇、人性管理与教学和人情考核。即堂课开篇采用人文熏陶法,营造氛围,以激起学生之遐思与幽情、陶冶学生情操,为接下来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课堂组织采用书院味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尊重个性,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兴趣,进而促进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期末考核采取重过程、看表现、成绩可置换的实践式、人情式的考核办法,以考促学,考学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了前提、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从"四个全面"战略高度来审视新型政商关系,是当前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增进目标认同、发掘改革动力、坚持法治导向、提供政治保证等方面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必须注重增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认同,发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导向,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大学教研室承载着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具有系统化、过程化特征的组织职责。上述组织职责的有效落实构成了大学教研室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基于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精品意识和学习意识,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所需关注的师生关系、个体与组织间关系、基础建设与特色建设关系、组织建设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关系,成为大学教研室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法治中国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向中国问题的战略布局,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四个全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利契机、清晰思路、顶层设计、行为范式。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大背景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党的领导,贯彻强化法治建设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探索法治中国建设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推进路径,并通过抓"关键少数"、抓公安部门积极履职、抓网络媒体的导向、抓司法公信力的提高等来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CAS理论对于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方法论意义。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在适应基层社会需求,破解基层治理困境中刻画出聚集性、非线性、要素流和多样性的典型特征。基于CAS理论,分析城市社区“微治理”系统中标识、内部模型、积木等机制的构成与运行机理,并尝试从创造公共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和持续赋权增能三个方向进一步审视系统发展路径,以期为提高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来看,党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扎根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组织优势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力量,为国家治理注入价值共识和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以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同时这个发展路径又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国家治理条件的变化也会反馈到党内,要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聚焦到领导国家治理的能力建设上来,由此形成了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任何调整,都要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路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