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2.
罗易扉 《思想战线》2015,41(3):29-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发生艺术研究转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形态呈现一种交织纷繁的状态。当代人类学艺术研究已不存在一种统一叙事话语,而呈现出一种敞开柔性取向。因此,为了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艺术研究理论,我们可以将之链接为人类学界经典关键论争:艺术与能动性|遣返原居地|文化所有权|价值的流变|非-艺术与非-文化|后部落艺术|原住民艺术原真性|作为武器的艺术|文化解释力|遗产空间与博物馆。通过于此,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文原著文本为基础,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理论前沿轨迹。在回顾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众声汇集的景观的同时,在繁茂的纷杂表象中找寻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海力波 《思想战线》2011,37(5):6-10
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侧重发掘"艺术的社会性"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对艺术这一审美本体的言说,导致未能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直接有力的回应。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艺术人类学可以将对不同文化中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尤其以对不同审美认知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重点,从而为深化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凸显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5.
《思想战线》杂志推出"艺术人类学探论"专栏,以冀推进这一新的、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作者均是在国内对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艺术人类学有所观照的学者,不少人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或基于广泛而  相似文献   

6.
在"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当下,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肩负着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如何看待和发挥好人类学的作用?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言之,人类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少有三个明显作用:人类学能够提供一种"和"的思想与观念;人类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人类学是我们与世界沟通对话的重要学科领域。以当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而言,人类学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人类学的基础性乃由文化的基础性所决定,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学是一门强国之学,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大力发展人类学这门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视野的人文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7.
李立 《思想战线》2012,38(1):10-13
学界主导的意见是将艺术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艺术"二字提示,不能将艺术人类学的对象完全等同于"文化"。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存在某种疏离,应该尝试回到并回应艺术学、美学提出的艺术问题,为艺术人类学寻找相应的对象和议题,思考如何将其延展到艺术人类学中重新厘定,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摒弃。促使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主题,使艺术对象真正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言     
正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具有一套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要理解这一学科,不仅要跨空间、跨地域去理解,还需要跨时间、跨时代去理解。这次栏目的两篇文章,可以带领我们去领略和理解艺术人类学的这一特性。第一篇文章《人类学与跨文化艺术比较:访范·丹姆教授》,是笔者对范·丹姆教授的访谈,这一访谈文章很长,有2万多字,虽然是访谈,但内容涉及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发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思想战线》2013,39(1):7-11
在艺术人类学研究实践中,通过关注艺术活动中人们浸入其中的情感、激情和欢乐愉悦,把握人类更多的感觉方式,有可能弥补以往人类学研究中仅仅关注理性、重视听觉式的访谈言说和视觉式的眼见为实的行动,而忽略了情绪情感、忽视了多种感觉方式之虞;借由对于艺术活动的"体验式"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由艺术形式的深入分析入手,人类学家可以探索文化观察与阐释的新途径。艺术人类学研究本身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人类学学术理论性实践,应当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医学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是近20多年来在西方,特别在美国人类学中发展最快、几乎成为独立于人类学之外的一门分支学科。虽然人类学对于原始民族的健康与疾病的研究,即对他们的医药信仰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几乎同人类学一样古老,“医学人类学”这一名称只是在1963年才由人类学家斯考却正式提出。[1] 美国医学人类学家福斯特和安德森把医学人类学界定为“涉及健康与疾病的各种正式的人类学活动”。[2] 由于其名称中的“医学”认同于西方专业医学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念,而该学科正是要对这种传统医学观念挑战,某些人主张改名为民族医学(ethnomedicine)或健康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health)以示区别。不过,医学人类学之名仍然广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它之中还可以再分出临床人类学(clinical an-thropology):应用人类学知识解决医学实践中的某些特殊病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关"器"与"道"关系的争论,当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器"与"道"的关系可以在人类学的立场上加以重新讨论。经由被视为艺术的承载物或本体的器物,考察生产器物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认识和理解艺术生产的美学观,以及与器物相关的时间观、空间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宇宙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此种过程,亦是追寻当代人类学物的研究的诸种学术理论积累和转换之路。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应当重新链接以往被割裂的"器"与"道"关系的知识脉络,不仅关注人们如何生产器物,更应重视在现实场景中器物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与人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评,这促使了二者的结合。人类学对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为"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路径选择,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发展观,使之往更加接近社会事实、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向走去。在此过程中,人类学对"发展"的一种批判的眼光,以及在参与发展工作后对自身学科的反思,能够成长为一种对"发展"的张力,二者之间的互动,将既有益于发展研究和人类学学科自身的完善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必不可缺的层面。艺术人类学将艺术放入文化和社会网络中进行整体研究的思路,决定了研究对象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界。艺术民族志方法可帮助艺术学摆脱在面对从"死艺术"到"活态艺术"转变的当代艺术图景时的困境,且可为艺术学打造全新的一手资料系统。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艺术学有"革新"价值,艺术人类学应抓住艺术学升门和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将自身建设成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4.
从过去与现在、文化与人类学的关系维度中看待与研究遗产,遗产将呈现出动态性、易变性与转换性特质,透过祖产、奖励与垃圾理论的实践,遗产的这一动态转换与变迁过程得以进一步体现,但同样在这些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遗产社会化、固态化与网络化现象与问题则值得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通过对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一个典型水族村寨——翁降村一次"控拟"葬仪的田野调查描述,着重探讨这一祭祀过程中的"祭祀的组织"、"铜鼓与水牛"、"祭祀的禁忌"、"祭祀的消费"等方面问题。文章认为,水族这一传统葬仪源于水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灵崇拜,是水族人追求生命永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问题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众多综述中提出的反思,中国的旅游人类学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不足。借助旅游人类学中"旅游"、"人"、"学"的核心表述视角,可以看出其本土化问题有:研究本体的去旅游化,研究表述的趋民族学化,研究领域的狭窄化;其形成原因与学科定位的阶段性、学科思维的散点性、学科路径的单一性、学科发展的守成性紧密相关。站在人类学学者的立场而言,对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策主要有:研究视野的入场域,观"前所未观"之象;研究方法的跨学科,释"客观研究"之器;研究思维的立模式,成"人—人模式"之道。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批评既是当代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学展现其重构现实生活关系之能力的重要维度。人类学批评主要从“意识形态批评”和“日常生活批评”两个基本向度展开实践,为自由而多元的声音敞开诸种可能性。在走向反思的历程中,艺术人类学如何秉承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对于如何理解艺术|如何发掘艺术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及其价值意义|如何理解和阐释文化交流中的艺术|如何考察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多元存在样态及其审美抵抗方式等问题,做出更富于智慧的解读与展演,从而真正开启了艺术人类学的诗学与政治学两个维度,无疑是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18.
周林  过伟敏 《求索》2015,(2):71-75
立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时期的建设要求,以国内外景观艺术遗产保护与管理理论作为宏观的研究背景,结合历史维度下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城市化背景下环境与遗产资源管理整合、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联、可持续设计策略三个层面对红色艺术遗产管理与传承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溶解碎片化的视觉符号,建立具有红色艺术特征的城市整体形象、维护和强化红色艺术遗产生态结构的稳定性、重视"红色记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弘扬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杜文忠 《思想战线》2002,28(6):112-115
神判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法人类学现象,神判的诸种形式反映了神判和早期法律的一些特点。神判中的血迹判、铁火判、宣誓判起源于原始巫术形式,而神判中的捞沸判则可能起源于早期人类生活实践。此外,通过对捞沸判的分析还可以看到《秦律》中"三环"之说实为公拒绝私之义,由此把"三环"理解为国家司法机关对自诉案件的三种拒绝受理的理由,应当是一种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美学、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纷纷打出艺术人类学的招牌,关于何谓艺术人类学、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相对于强调艺术本质论及艺术发生学的美学、文艺学专家而言,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则强调注重艺术的情境,强调艺术要以人为本,要注重整体观以及文化理念等.日本学者提出的"艺术周边"理念,消解了艺术的本质性,有利于将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带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有启发意义.对于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而言,重要的不仅是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而且还需要在长期的学术积累中把握对方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