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在,谈论“系统”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系统”这一概念,作为哲学范畴,也已写入哲学教科书之中,丰富了哲学的内容。这都是很好的现象。许多同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阐述了关于系统的思想,并且把系统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连西方的一些系统论者也承认,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把社会看成系统,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4.
5.
《穆勒评注》是目前学界争议颇多的著作之一,尤以《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为主要争论点。由对交往异化与劳动异化内在联系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穆勒评注》和《第一手稿》的顺序、地位之争,应立足于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演进过程加以分析和探究,从而对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做出正确的界定。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历史本身,从以往的抽象理论架构转变为立足现实的崭新理论逻辑。从思想和现实双重逻辑出发,马克思逐步将哲学路径和经济学路径统一起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研究道路,总体性批判方法至此也开始孕育形成。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6,(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青年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文章的开篇之作,也是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标志,其中很多深刻的政治哲学论述可谓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新启蒙话语。重读马克思在这篇哲学文本中所作的尘世的批判、法的批判与政治的批判,重释马克思阐述的人的问题、人的高度的革命与人的解放,解读文中解放者、新的特殊等级与高卢雄鸡的高鸣的哲学寓意,对我们理解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实质及其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堪称历史唯物主义的代表篇目。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较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基本经过和主要结论。在所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它的内容最权威,表述也最明确,因此,梳理和回顾这部著作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1857至1858年,马克思重新修改了经济学手稿,并于1859年1月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文章,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序言》全面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不彻底性,阐明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理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彻底超越,进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受古希腊共同体伦理文化和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影响,因此,它同时内含着真实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加强了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消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的观点便是其中之一。它被用来说明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笔者对这一新颖的提法是欣赏的,但对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却有不同意见,现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2.
刘洪刚 《理论月刊》2012,(10):24-2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在落后德国实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虽然德国社会现状落后于英、法等先进国家,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已经达到了现代国家水平。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德国这种现实的落后性和思想的先进性的结合,使得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来实现人类解放,而不能先经过政治革命再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3.
赫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与法国的比较及哲学现实化思想两个方面。从文本研究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诸多启示,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回溯历史、面向思想与现实以及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葛兰西发表了《反〈资本论〉的革命》一文对其展开评论,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确立的分析公式,展现了革命阶级之"集体意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出以主体逻辑重塑《资本论》的思想取向。这一思想取向在其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建构。面对福特制资本主义时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渗透以及资产阶级统治形式的变化,葛兰西力图开启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战场,对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展开新思考,并通过运用主体逻辑重塑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的批判逻辑为其进行理论奠基。葛兰西的思想努力不乏真知灼见,并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史效应,但他的理论建构既误读了十月革命,也误读了《资本论》。十月革命绝非单纯的主体狂欢,而是牢固地建基于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之上的,而《资本论》所建构的颠覆资本的批判逻辑既非单一的历史客观逻辑,也非单一的主体对抗逻辑,而是两种逻辑的辩证统一,其中,主体对抗逻辑建基于历史客观逻辑。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以为,唯物辩证法既内涵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貌似以"理论"的形态出现,又直接地实践于无产阶级运动的世界史中,然而,以上两种存在形态本质上都不能算作唯物辩证法的真正的"理论"。真正的"理论"必然是以科学的哲学知识的形态出现的。为此,阿尔都塞确立了探究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的哲学任务,即还原马克思对唯心辩证法进行"颠倒"的全部语境及理论实质,而这一切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语境中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6.
1859年马克思为即将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在序言中,马克思总结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简短叙述了从1842年至50年代末的思想进程,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但长期为经典作家所引用,而且一直作为我国哲学教科书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体系安排的基本轮廓。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序言时,常常仅把它看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而对其通篇强调的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蕴涵着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准论述,以及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所作的严谨思考。它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科学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性文献,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的一次建设性对话,其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在其早期著作群中逐步建构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以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呈现的新问题。鲍德里亚以“物”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物体系”的符号化特征,认为“物”在现代社会存在于消费领域,由此判断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后现代转向,消费异化现象也随之而来。鲍德里亚对符号(能指)拜物教作以剖析,揭示消费社会中人的符号化生存状况,并以“符号”为核心构建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提出以“象征交换”作为超越消费社会、摆脱符号统治的解放路径。通过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象征价值”的批判,鲍德里亚开辟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整通路。对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反思与再批判,既要看到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开启了重识现代性的全新向度,也要正视其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丧失实践之维的理论之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