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10年,关于中近古社会的"唐宋变革论"备受国内学者的青睐重视。美国等西方学者又有所谓"宋元明过渡说"。笔者拟从"唐宋变革"前后江南能动角色、元明江南农商经济嬗变及北方民族南下背景等层面,试做新的探索。一、"唐宋变革"前后江南的能动角色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饮食方式变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融合与文化开放的社会盛况,也催化推动了饮食方式的变革。饮食方式由传统的分餐制演变为合食制,并沿用至今。合食制的最终确立,正是唐宋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思想文化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深度层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鸦片战争使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侵略,打在中国人头上,压在中国人身上,渗透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中国社会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被迫转轨,寻求新的生存形式。这就使中国被迫…  相似文献   

4.
孙洪升 《思想战线》2006,32(5):128-134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进入唐宋以来,茶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唐宋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茶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商品经济的力量,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之谜中,有一个问题长期使人困惑。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什么却不能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问题的无法解决似乎使人们不得不得出东方社会特殊论,不得不到物质生产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6.
华侨,指侨居国外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无固定称呼;唐宋以后,这些中国人多被居住国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林文勋提出“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的学术体系,这是针对“唐宋社会变革”这一重大学术议题探究而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在汲取20世纪以来史学界关于乡村富户、庶族地主、地方精英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宋以来兴起的“富民”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富民社会”的学术论断,并以此为基石,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新体系。这一理论在提出者的深耕和团队拓展研究中不断推进,在学界的响应、质疑以及相互对话中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学术论断,标志着“富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已基本成型。但也要看到,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该理论提出者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深层制度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胜前 《人民论坛》2021,(5):144-146
“内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不是衰落、失败,或是崩溃问题。“内卷”与缺乏交流和关键约束不能突破两个因素相关。用“内卷”考察中国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中国历史,自西汉以后,很长时间处在农耕与游牧政权的拉锯战中。这两千年中,中国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民族融合,形成了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无缝对接。保持开放的环境、与世界畅通交流,突破关键的约束,仍然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外开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联系,是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振兴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洞察的结果,也是对中外古今社会经济发展或停滞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从自然经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工业社会的历史过渡,中国近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又曲折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五四”时代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时期,它以百家争鸣的文化革命形式提供了新的理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运动的产物,对“五四”价值观念作出了特定的选择。70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返顾这一历程,为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的困惑,必然会对“五四”理想作一次新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回旋表明,“五四”理想至今仍然是可供社会选择的一种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家庭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两种生产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之谜中 ,有一个问题长期使人困惑。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为什么却不能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 ?问题的无法解决似乎使人们不得不得出东方社会特殊论 ,不得不到物质生产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在更加深入的研究中 ,问题的关键逐渐浮现了 ,那就是究竟应如何理解人类的社会生产 ,如何理解社会生产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早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 ,恩格斯也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细阐述了人类社会生产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物的生产 ,包括…  相似文献   

12.
<正>自有人类以后,社会便形成了。社会有一个审美标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人们是为了自己健康舒适而不顾社会舆论呢?还是根据社会潮流去修饰或说矫正自己呢?答案是第二个。着装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公认的美的诱惑下,大多舍弃自然美来迎合社会美。如西方束腰、中国缠足、当代女人的高跟鞋、男人的领带、更别提现在一些标榜有瘦身、塑身功能的衣服,还有治疗静脉曲张的、有理疗效果的、有孕妇穿的防辐射服等,五花八门,天花乱缀……  相似文献   

13.
以知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 21世纪的来临,不仅使人们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有了新的视角,而且对文化的功能、价及其本质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它表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必将促使经济或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进而成为构建现代社会市场体系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换言之,文化产业作为“朝阳工业”,必将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与其他产业一比高低,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自己的奉献。面对这样一种令人兴奋的时代趋势,文化产业如何定位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如何构建 ?这些问题不能不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社会不断变革赋予了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从上古三代至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并鲜明地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商品经济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民”的演变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经历了部族社会、豪民社会、富民社会、市民社会四个变革时代;以“乱”为表象,实质是“变”,是社会秩序的新整合,是走向“和谐”的必然过程;社会的整体变化,包括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调整。中国传统社会每一重大变革,都伴随着儒学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文化人类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它研究的文化包括远古的文化及现代的文化,也包括“原始人”的文化与“文明人”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及他人的文化。它探索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各种问题,如文化是怎样进化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史前文化是怎样的?文化发展、变迁的形式有几种,其规律有哪些?文化何故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各种要素,如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礼俗文化、语言文字的起源与演进如何?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人类的社会和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人类如何适应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和人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文化采借有几种形式?文化变革的模式有几种,如何进行文化变革?文化整合和融合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如何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变革社会,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对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继承与创新,应以党的十六大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考察和认识。十六大前的改革开放阶段,党在继承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十六大后的改革开放新阶段,党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创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以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作为社会转型动力并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体制变革,其典型特征体现为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并建立在特有的中国国情基础之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民主,又要权威;既要自由,又要集中;既要变革,又要稳定,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能否有效协调这些矛盾,是对渐进式改革的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民教育的变革客观上已形成与公民文化的协同响应机制,在特定背景下公民文化的维系和发展要求公民教育调整教育理念、目标和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结构调整或迎合社会思潮;而公民教育的变革则推动公民文化的延续或变迁。美国公民教育史上存在三次改革,从20世纪前注重"价值灌输"、20世纪上半叶以课程为中心的探索,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重视公民参与实践的教育模式,每次变革都驱动着公民文化的变迁。揭示美国公民教育对公民文化变迁的作用和规律,可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浅论唐宋时期东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原因戴顺祥唐宋时期城乡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究其原因,大体可概括为三点:地区经济关系的变化,人口与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关系的作用。本文拟就唐宋时期东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原...  相似文献   

20.
水忠 《北京观察》1999,(12):57-58
一般认为,政府的网络化将是不可抗拒的潮流。那么,上网以后,政府本身将会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民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政府上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又会有怎样的影响?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政府将会在以下方面完成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向Internet迁移和预期的那样,政府正越来越成为Internet的积极使用者。但是,不同国家的政府在多大范围内使用Internet及开始使用它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美国政府的社会安全署正在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