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精神实质。21世纪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流派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展开批判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和素材。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看来,风险概念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风险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中的批判性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紧密关系是任何传统西方哲学所不能比拟的。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而现代性以资本主义为中心,只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分析。因此,在批判风险社会这个课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仍然是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无法超越的,它更为深刻和科学地回答了如何透视风险社会的本质和解决风险社会的困境这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邓小平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左"右倾错误思潮、错误政策的批判,对传统体制、具体制度的评判,对严重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西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建立在价值性、实践性、科学性、建设性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的社会批判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空间,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王兴维 《创造》2002,(4):39-40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因为这个理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批判地吸取借鉴了西方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出了不同于西方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邓小平在继承以往发展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陈振明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酉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  相似文献   

7.
业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社会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重点聚焦。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从后现代立场对现代性展开深刻的理论分析,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对抗和抵制;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消解;追求后现代的碎片化和差异化。这样一种崭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现代性诊断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异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又存在着理论旨趣的迥异和对立。如何认知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独特风格、新颖观点和别样论断,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2,18(1):72-74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 ,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的变化 ,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批判 ,为此 ,我们要正确区分科学批判与政治批判 ,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体上 ,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创新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 ,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应当看到 ,西方经济学虽然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 ,它在整个体系上是不科学的 ,但其中某些观点、理论却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批判”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和谐”的理论和“人本”的理论。与这些理论本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重大的理论飞跃。第一次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道路,第二次飞跃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次飞跃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李贵忠 《人民论坛》2015,(2):172-174
在中共二大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中共二大初步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中共二大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初步结合,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科学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科学解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对中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深刻的创新启迪。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它们从总体性原则出发,阐释出文化革命、文化领导权和文化批判的具体策略,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路径,并由此对20世纪人类社会图景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终局也使其理论思想逻辑的局限性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周峰 《学习与实践》2012,(9):95-102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承接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对掩盖在物质消费主义的表面繁荣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大众的控制已经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这是更为深层的理性控制。要脱离这种资本主义,就必须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对于正在建设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其所构建的理论形态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乐 《长白学刊》2006,(1):61-63
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当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独树一帜、蔚为壮观,在思想意识和现实生活两个领域都曾经产生过颇为重要的影响。就其理论贡献而言,最主要的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批判精神的拓展与深化,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知识和文化领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一种现代性的视野,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批判地继承生成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生成新文化。这一历史进程本身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要么在思维方式上,抑或三者,总应有些关联。因为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批判继承,若没有"中介"是不可想象的。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概念"套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概念,不仅是早期的一种解读范式,即使在今天的解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正是这种"套解"的成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与后现代于上世纪80年代一起涌入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相对于过去一段封闭的发展之路以及始终没有经历过完备现代性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努力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发展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西方扬弃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碰撞之结果,并非是它们原来在西方所产生出的那种断裂性后果,中国传统价值观为这种当代之断裂的连续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毛艳明 《求索》2012,(10):86-88
以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维范式、政治资本逻辑思维范式及权力话语思维范式差异性视角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批判范式产生于现实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是到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背后,去探讨和揭示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一种思维范式,而且要实现对这种社会历史根源的消除与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阐述的政治价值主导性和独立性思维范式理论,拓展了当代理论和实践视野,对创新和发展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基本的进路:以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进路;肇始于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路。作为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东西方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化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母体,后者以鲍威尔民族理论及其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备受关注,并受到列宁、斯大林的重点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具体问题的经验社会学,囿于局部视角而无法全面认识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在政治上表现为寻求调和与统一的折衷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与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质性;拘泥于实证性偏好和西方理性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性本质和理论概括性,在解决民族问题等方面走向了改良主义、机会主义。溯源性地分析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局限,对于深刻理解鲍威尔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以及列宁、斯大林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使中国文化实现创造性的现代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