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义务本位是人类身份法时代和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外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权利本位是人类契约法时代和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本位,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社会本位实现了个人本位为主、团体本位为辅的有机结合,既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更注重对个人合理需要的肯定、保护和满足,形成了内部力量为主、外部力量为辅的法律运行动力机制。西方法律社会化的动力较足,保证了法律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遵从,最终使之走上了现代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2.
著者在该书《中文版序》中写道:“这本小书旨在介绍法律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它试图使人们关注法律中的主导思想以及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关联,并将单个、分散的法律规则归入到共同的基本问题之下,以使人们不致迷失于像丛林一样错综复杂的法律规则之中。”  相似文献   

3.
田宏伟 《求索》2011,(6):158-160
法律文化与法律信仰关系极为密切,前者决定与影响着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家长制宗法社会体系、君主专制的政治特征以及根深蒂固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均不同程度拘囿了法律信仰的萌芽与发展空间,造成了法律信仰的整体确实。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极力追求良法之治,凸显法律的公心与良善,为法律之健康运作创造司法独立与自由、平等成为惯性的社会秩序,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民运用法律解决争端的能力等,公民法律信仰之整体提升还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迄今尚无法律明确界定记者采访权。法律的缺失已成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遇阻、遭诉或采访权滥用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对记者采访权的法律保护已日趋紧迫。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分散在各种法规和法条中进行新闻立法,既可以回避争论,规避政治风险,又可以加强记者采访权的法律保障机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监狱法律关系是监狱关系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不同会造成监狱法律关系所涉主体、客体和内容的不同.进而影响监狱各方的关系性存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多元秩序规范,即国家法规范和非国家法规范共存.在法律多元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肯定,多元视角取向对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从法律多元视角透视监狱法律关系,拓宽了监狱法律关系研究视野;以法律多元视角为主线贯穿于监狱法律关系研究.倡导法律多元的差异共生,为基于法律多元视角情境下的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在各个领域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不仅仅是道德术语,也有严格的法律内涵。佛教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哲学研究之上,应当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具体问题。佛教诚信思想具有单方性、对象性、现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佛教诚信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弥补法律漏洞,树立法律权威,促进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7.
何晶 《求索》2013,(8):177-179
法律多元是当今法学界较为先进的理论,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法律格局。我国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引入先进的法律理念成为迫切需要。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多元化是法律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对中国法律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可以开阔研究视野,解决机制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跨文化进行法律资源的整合,能促进法律语境的提升,使纠纷解决机制多样化.促进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逐步强化。目前在技术合同法、科技行政法规、企业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刑法中,均对商业秘密作出了法律规定,已基本上建立起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体系。但这种保护体系尚不完善,表现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过于分散,对商业秘密的定义很不统一;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不充分,法律的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因此需加强我国商业秘密立法,构筑以《商业秘密保护法》为核心,以民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关两国的法律工具主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面对相似的社会背景、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存在滥用的危险。二者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产生和适用的前提不同、哲学基础不同、法院系统差别巨大。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启示:应充分发挥法律的工具性作用,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司法者承担运用法律工具的角色位置和角色能力;重视研究行动中的法律,摆脱法学研究的教条化;对法律工具主义的滥用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0.
李彦虎 《新疆人大》2013,(10):24-24
多年来,莎车县莎车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与群众接触多、熟悉法律知识、工作经验丰富等优势,全力开展维稳工作,为各族群众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美好、幸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锦就  叶伟锋 《公安学刊》2010,(1):88-92,100
1976年,唐纳德·布莱克(Donald Black)教授在其著作《法律之运作行为》(The Behavior of Law)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深具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法律之运作行为。作为一种政府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是可以量化、可以预见及可以根据普遍性的法学原则作推论的。法律这个概念在布莱克的理论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然而,一些持批判观点的论者认为,布菜克的理论有很多问题。首先,他们认为布莱克的概念并不清晰,“政府”这个措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性连贯点,并没有在他的理论中被界定。其次.他的理论在应用于实际时显得并不足够,譬如他的理论就无法掌握住中国社会中一些重要而实在的半政府或无政府之名但行政府之实(quasi and de facto government)的社会控制机构及方法。本文正是要介绍社会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府性质这种法学观点,并透过这个机会去重构布莱克的法律概念。同时,本文也要指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政府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是在政府允许私人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或将社会控制的权力授予私人机构的前提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规定看,乡镇一级的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邀请的法定列席人员一法律没有授权其他负责人可以列席,也没明确不可以列席、、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法律对列席人员界限不明确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在可以不可以列席这些细枝末节上讨论争辩。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6):82-82
赵旭东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关于纠纷的认识,法学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般是笼统地将除刑事案件之外的一切社会不协调现象称为纠纷,而在社会学家看来,纠纷往往等同于社会冲突。事实上,从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冲突到围绕着某一具体权益所发生的争议,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不协调现象都和法律制度相关,只有那些属于法律框架之内的诸种不协调现象,或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类似现象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序顺 《人大论坛》2006,(10):28-29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历届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遵守和执行《民族区域自冶法》的规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加强法律解释工作,不但能化解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中的重大分歧,而且为国家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立法技术、明确法律规范含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立法与实践的关系,是推动国家向法治建设不断完善迈出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6.
团结是班子建设的永恒主题──增强班子团结的六项决定性因素刘振华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核心的团结,是压倒一切的重要问题,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环节".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是班子建设的永恒主题。总结班子团结的实践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17.
张逸帆 《公安学刊》2010,(2):103-103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基石。只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理解法律、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法治大厦才能恢弘建立。然而,如何将一项项抽象的法律规范.一条条艰深的法律原理植入公民的心田,扫除几千年人治模式遗留下的阴影,培养健康积极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国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丕建 《淮海论坛》2009,(2):23-24,31
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研究民法必然首先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可以说民事主体是民法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关于民事主体.在民法理论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应当说,无论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无论哪个时期的法律,都是由人创制的。人创制法律固然出于利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创制法律.原因之一在于人有意志,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民法自不例外。民法是人法,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来定分止争、确定名分归属的。人有意志,人因此才能支配自己的财产和人身,通过支配。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所谓的名分归属表面上是将一个名分归属于一个主体.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将名分归属于一个意志。民事主体之所以为民事主体,是因为法律承认其意志资格,法律不承认其意志资格.就是不承认其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人子产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0,(14):52-53
公布法律,这是现代社会法律实施前的必经程序。法律公布出来,就可以为老百姓所知悉,老百姓明了法律的规定,就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在当今中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不少人会依据法律去打官司,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推上了被告席。于是有人感叹:法律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改变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改变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为此,我们得感谢子产。  相似文献   

20.
婚内强奸是目前国内法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否定说和肯定说两大理论体系。从现代法律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二者都是现代法律解释学观念的必然产物。但二者进行比较,后者则具有更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