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各界》2010,(3):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把清华的主管部门由外交部变成大学院,切断了外交部少数高官借机贪污清华基金的管道;二是消除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子,将“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用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款办的):三是一扫清华园的“苟且”之风。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老人.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风云变幻,使海峡两岸 出现了很多看似相识却陌生 的事情。就拿大专院校来说吧,大陆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和暨南大学,台湾也有这些大学(东吴大学英文名称就叫苏州大学)。台湾清华于1956年“复校”,它从原子科学研究所起步,慢慢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理工大学,进而扩大到人文科学领域。如今,学校设有7个学院、17个学系和18个独立研究所,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学。有趣的是,学校的校史介绍还是从北京清华大学开始算起,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印象中与北京清华大学是一样的。有台湾朋友介绍说,台湾清华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帅政 《瞭望》2007,(22)
在清华科技园里,有一尊名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雕塑,作品取材于著名画家李可染教授1986年专门为其老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创作的一幅画作。雕塑表达了宇宙间一个永恒的科学真理——二物(正负)相撞生新态。清华科技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是我国目前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聚集、核心技术聚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念是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5)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在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以通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清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9.
简讯     
华大基因入选中国十大科研机构 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1年中国十大科研机构排名,深圳华大基因赫然在列。华大基因是唯一人选的深圳机构,也是唯一一家民营机构。十大科研机构的排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  相似文献   

10.
1902年12月24日,祖父顾毓琇(注:本文为顾毓琇之孙顾宜凡忆述)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915年,13岁的祖父被送往清华学校中等科(注:清华学堂于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至1925年设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就读。  相似文献   

11.
刘继兴 《各界》2014,(3):1-1
钱钟书早年就读清华大学时,因其超人的才华,有“人中之龙”之美誉,后更有“民国第一才子”之称。殊不知,当时还有一位很牛的清华学子,名叫张荫麟,此公是位与钱钟书比肩的人物,也是位与夏鼐、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在城市市域内的农村性质的社区。它是农村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深圳的“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是深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加以分析,深圳“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业在拉动房地产市场、激活房地产消费等方面发  相似文献   

13.
赵宝民在《青年研究学刊》1992年第1期著文指出,现在,以报考研究生热为标志的“学习热”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据调查,在北大,约25%的学生要报考研究生。清华大学1990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到500人,1991年猛增到近千人。在北师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说,1991年报考人数已由去年的900人增加到1400人。在陕西师大,某系一个宿舍的学生暑假都没有回家,为考研究生通宵达旦挥汗苦读。通常忙于考研究生的学生都是毕业班的,但近来非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热也逐渐升温。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说:“清华学生星期六晚上在教室的人数在3000人,而平时晚上的上自习率高达90%,清华的学风正在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2,(51)
具备工科强势的清华大学,在科研成果上硕果累累。1998年清华科研经费为4.1亿元,到2001年就上升到8.5亿元,年均增长36%。依靠雄厚的资金支持,清华大学近三年累计获国家奖31项,省部奖290项,均居高校第一。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  相似文献   

15.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16.
方继孝 《各界》2022,(1):18-21
1936年,陈梦家从燕京大学研究院刚毕业时,曾有过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愿望,闻一多也曾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推荐过陈梦家,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的教授南下长沙的很少.闻一多推荐陈梦家,原本就对陈梦家存有很好印象的梅贻琦校长,当即同意邀约他赴衡山长沙临时大学教文字学.  相似文献   

17.
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农家少年到少林僧人,从一名功夫超群的武僧到少林文化的传播者。身份和角色虽然不断变化,却拥有一颗淡定从容的心,他就是嵩山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鲁。少林寺是佛教中的清华大学释延鲁俗名林清华,1970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县的普通农家,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考上清华大学,所以取名清华。  相似文献   

18.
清华园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坚持高水平体育训练。作为清华大学、清华附中和附小的学生,近年来他们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清华园“王牌”运动队 在清华的学生运动队中,跳  相似文献   

19.
正清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1984年,正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一职的朱镕基,受邀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经管学院的前身是经济管理系,1984年经管学院挂牌,首任院长即朱镕基。据时任清华大学前党委副书记李传信说,请朱镕基当院长是董新保(当时经管系主任)和何介人(当时经管系  相似文献   

20.
杨海亮 《各界》2013,(12):1-1
知道华罗庚的人很多,他自学成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其实,华罗庚的成长、成名,与叶企孙密切相关。1930年冬,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科学》杂志里读到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决不能成立之理由》,惊叹不已。一问,才知华罗庚不过是一所中学的庶务员,也就是一名杂工。熊庆来便和担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商量,能否设一个助理员职位,让华罗庚到清华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