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万其刚 《民主》2011,(6):18-21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开局之年。认真回顾“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实施情况,总结基本经验,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好“六五”普法规划和《决议》,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视阈下的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3)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分析1978-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中国政府已有初步的法治思维:对民主的认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而非人民民主制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安排法律的位置,注重通过对全民的普法宣传教育推动法律运行,逐渐注重通过政法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合理分配经济发展成果的结合获得秩序上的稳定。总而言之,中国政府因自身反腐与建设的需要而逐渐增强了对法律的需求与法律对其权力的规范、约束、监督与制约,它对法律的需求正处在从"法制"到"法治"的路途之中,即它已从法为专政工具向市场管理工具转变,再从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向管理政府与管理社会并重的工具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高度,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不仅是对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标志着我党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大跨越。这一历史性大跨越必然引起党和国家干部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在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极需对干部的法律素质来一个大提高,并把这个素质纳入评价和选拔干部重要标准的内容,使之成为适应依法治国客观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基本规范,推动干部制度向法治化、规范化迈进。大力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就是要使各级干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强调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纵观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文件,都把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进行“一五”、“二五”、“三五”普法的决定,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市工作,作为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中心环节,至今已经开展了10年.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3月,全国已有12个省、市,29个地区,185个地级市,1686个县市区及60%的农村、工厂、企业正式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一个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重点,以加强地方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为目标的依法治市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普法是依法治市工作的基础,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实现领导方式和习惯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创建学习型机关党组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核心是鼓励党员自我超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党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广大党员个体素质和党组织团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有工作体系作支撑,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陈红  梁丽萍 《理论探索》2005,(4):138-140
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公民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权利意识淡薄,普遍缺乏对法的信仰。因此,应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完善司法制度和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入手,来增强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8.
政府职能转变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职能总量从“全能”向“有限”转变、政府职能结构从过分注重政治统治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方式从直接的、行政方式为主向间接的、经济和法律方式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民主政治成长的重要路径、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处理政市、政企和政社三大关系,促进政府职能总量转变;合理确定职能结构,推动政府职能重心转变;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江泽民同志1996年2月8日在中央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座上强调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他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北代表团会议上又说:“我历来主张,抓普法,既要重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更要重视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干部依法行政应当树立以下十大法制观念:一、行政权源于法的观念。依法行政,其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  相似文献   

10.
郭文婧 《党政论坛》2012,(15):62-62
前不久,广东省政法委书记朱明国提出,要通过创建“平安广东”,实现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维稳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主动创稳转变;由注重“事后控制”的静态维稳向注重“源头治理”的动态维稳转变;由“管控打压”为主的刚性维稳向“服务管理”为主的韧性维稳转变;由“扬汤止沸”的运动式维稳向“釜底抽薪”的制度性维稳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法治目标.与“法律体系”相比,“法治体系”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法律文本变为现实法律关系,因而,行动要素成为法治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分析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行动要素包括: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每个行动要素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五个行动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依法培养我国的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我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应该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我们应在农村大力实施“五五”普法,树立和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实施《职业教育法》,锻造农民的就业能力;施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严格推行《义务教育法》,培养新型农民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13.
一、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水平,各级党校应当成为新时期培养法治型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1、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我国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西方各国走的是“内源发展型”或“社会演进型”的法治道路,而我国走的是“执政党推进型”法治道路。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早日建成。我国的法治提出在党、组织实施在党、最终成败也在党。2、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提高各级…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司法所作为全国普法的一线单位既是我国基层司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它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教育等重要职能。将司法社工引入到我国司法所的建设中,不仅有利于破解基层司法所人少任务重的尖锐矛盾,更为司法社工这一新兴行业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加强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一直被列在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执政团队履新伊始便显露无遗。2002年11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召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得到实行,"大普法"格局形成,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获取法治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网络法治热点事件的分析,无论是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执法的"网络回应"还是庭审"微直播",都取得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但仍存在不足。为进一步发挥"大普法"合力,提升普法实效,应转变普法理念,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的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加强网络监管,提高法治信息供给的质量;整合网络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普法"。  相似文献   

17.
荣国 《瞭望》2006,(40)
江西赣东北供电公司担负着乐平市、德兴市、余干县、鄱阳县、婺源县、万年县等两市四县的供电任务。近年来,该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网企业为目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认真履行电力普遍服务责任;努力加强需求侧管理,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适应社会服务新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对领导干部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者是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衡量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和新高度.为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使领导者的执政思维由“人治的思维方式”向“法治思维方式”转变,注重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养成,切实增强领导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维护法治权威和法治的统一,使法治在治国理政和社会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人才素质总是受特定的时空条件的制约,其素质特征必然打上特定时空特征的印记。在世纪之交中国上海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人才素质需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由再现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本文仅就上海人才国际通用化素质开发,即国际通用型人才开发的必要性,内涵及具体体现、对策措施等问题作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陈国军 《各界》2009,18(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确立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依法治校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和理解依法治校的本质内涵,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与建设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对于全面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和能力,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具备现代法律素质的新型人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