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1999,9(4):8-17
(1999年6月)1 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家对国际武装冲突的社会动因、社会后果及其社会控制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为我们研究现代国际武装冲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但国际社会依然存在着武装冲突的潜在因素,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战争,尤其是加强对国际危机的管理,建立国际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缓和冲突”、积极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人为因素分析侯元凯,侯惠有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是九十年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为珍贵的财富,它不仅对维持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基本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但是,在近代...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中后期,公民对政治和政党的信仰和关注热情下降,对政党和政治家言行的怀疑和不信任日益上升,党员流失十分严重.政党作为联系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重要纽带,作为政治代表和政治参与的工具的功能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恰逢此时,国际互联网开始席卷全球,人类社会迈入了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14,(6):22-23
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理念,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吸烟的危害无需赘言、对未成年人、孕妇的危害更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6.
6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恐怖主义象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地流行,泛滥.仅1985年就有695起国际恐怖事件发生,造成841人死亡,1003人受伤。1985年被人称作“国际恐怖主义年”.国际恐怖活动不断发生,已经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国际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通重视。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其根本解决途径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共同的思想基础的国际气候合作.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它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气候合作对其原则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人类经历了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民生遭遇重创.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相似文献   

9.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0.
战争是伴随着人类而产生的,它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本文着力论述了国际战争的根源、国际战争的基本形态、国际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国际战争的价值判断等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其构建会涉及到诸多国际社会性因素,必然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国际理念/规范社会化的渐进性、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义。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主体条件与物质技术条件也会日益完备,有理由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提高了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同时它也能破坏和平与人类幸福。使科学为和平服务,是世界上善良的人们共同的心愿。 1986年联合国发起了“国际和平年”活动,其后又有一些国家组织了“国际科学家促进和平周”。1987年纪念活动规模更大,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及联合国的极大关注,遂于1988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历史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研究十分充分,各种类型的历史专论和著作浩如烟海。而对人类尚未有可信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即所谓原始社会的远古史,因历史研究材料的匮乏,历史脉络的梳理尚未十分清晰。在古代社会,人们要想知道远古的历史,主要依靠口头传说及记载口头传说的文献资料。至今,这些流传下来的远古历史故事仍在社会大众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十九世纪,近代考古学在欧洲兴起,历史学家通过考察古人类活动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问题是美国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困难重重,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一场大的自然灾害过后,特别是灾害应急期过后,由此产生的伤员治疗康复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在当今的中国,尤其是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到灾害领域的今天,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2010年9月,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属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康复救灾委员会。它标明,世界各国与自然灾害救治相关的专家们已十分关注这个领域。汶川地震之后,一些民间机构在灾区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共同解决伤员康复问题,使伤员康复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由此看来,人类面对灾害,越发强调救助的完整性,越发关注人的尊严,也越发重视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面对贫困这一始终困扰人类的顽疾,不仅需要各个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团结协作。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的"2015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要比199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全球减贫效果可谓突出。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消除自身绝对贫困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也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大国军事对峙的消失,世界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截至2006年8月,全球共部署有13470枚核弹头(另有]4000枚处于储存状态),较2004年的16033枚减少2500多枚。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全人类生存的威胁,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在民族国家仍为国际社会主体,强权政治仍为主要国际行为方式的情况下,达到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防止核扩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泰国社区康复理念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出版的全球社区康复指导性著作《社区康复指南》,于2013年由泰国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部、卫生部、国际克里斯托弗防盲基金会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全国范围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环境是十分恶化,或是迄今最好,不宜轻易下结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向世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研究,以协商方式来分享人类有限的资源与空间。其中各方所借用的方式方法,应是尊重事实、尊重国际法、互让互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