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明朗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文化分工也越来越细,闲塞的地方单位无法在孤蔽的环境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拓展不同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减低成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致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然而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制度、合作动机、内容和主体等层次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我国地方问合作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应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当前府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竞争与合作关系则是府际关系的两个关键纬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区域市场融合需要的加剧,基于传统行为观念主导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调控模式,越来越严重地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变相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建立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关系,以此快速而稳定地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恶性竞争的困境。以协同学为理论指导,自组织(性)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动力;确定相关变量尤其是序参量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关键;树立开放型行政文化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经历了由竞争走向协作,再由协作到合作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和矛盾并存,也曾经走入将协作视为合作的误区。协作以首先满足本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因此,在地区间合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最终会实现整体和地区利益双赢的局面。因此,找到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新路径,是实现地方政府关系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学术界有关地方政府合作方面的研究勃兴。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下,从地方政府间关系问题的初步显现到地方政府合作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后对其内在机理的探究,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展现出从目的性逐渐过渡到本质性探讨的发展脉络。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证研究、制度分析和类型化研究等方面,呈现出向规范性理论框架建构、多样性研究方法、跨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浅谈地方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既不是相互对立,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良性双向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地方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良好互动关系没有形成的原因是全方位的。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间关系在垂直关系上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水平关系上表现为平级地方政府之间、平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原因主要有:结构或权威碎片化、本位主义与信息沟通不畅。而解决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主要途径有:成立地方政府协会、进行冲突管理、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组织网络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8.
当代我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催生了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这一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关系,在实践中又具体表现为利益关系的冲突性博弈与合作性博弈。通过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推动地方政府间从冲突性博弈逐步转向合作性博弈,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政府利益的客观存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特殊利益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中,反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因此,需从限制和规范政府利益的角度来规范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使其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国际往来日益活跃,地方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成为新型的国际交流合作。地方政府跨国合作对于推动国家关系发展、解决跨国公共事务、提升地方竞争力和实现互惠互利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中,东南亚占据至关重要的枢纽地位,这意味着中国-东盟地方政府合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中国-东盟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实践,地缘优势、群体规模的同质性、共同政策目标、领导者推动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共同构成中国-东盟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动力系统。同时,合作风险、交易成本、现有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和国家利益等要素可能促使地方政府采取短期利益的行动策略,成为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约束条件。地方政府在激励性因素和阻碍性因素下作出跨国合作的理性选择,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强区域间的府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利益的驱动以及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地区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蓬勃展开,但是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存在阻碍了地区乃至全局的发展.因此,理顺政府之间的关系,继续加强政府间合作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协同治理是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个体公民等多元社会组织和行为者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实现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个体公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合作治理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迹象表明,社会正在步入一个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的后工业化时代。为了应付频发的社会危机,达到社会良好治理的局面,唯有在治理变革中彰显合作的价值,进行一场合作治理模式的变革,引导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主动参与和竭力谋划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开放发展的共识。但与此同时,应尽力避免由此可能造成的无序、低级甚至恶性竞争,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需求乏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是单一形态的,既合作又竞争才是地方政府间"一体两面"互动关系的真实体现。为此,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优化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的进路,以期打造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红利的合作发展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现象。当前地方政府间竞争在凸显其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由于不当竞争行为已经引发了诸多的消极、不良效应。只有对地方政府间的种种不当竞争行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趋利避害,才能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竞争的动力是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制度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知识溢出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创新与知识溢出三者通过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知识溢出促进合作为解决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失当困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合作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民营企业响应地方政府行为的可行思路,但这种合作同样需要策略支持。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是一种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合作,本研究通过分析这种合作的内部机理解析了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其合作的模式以及提出了二者合作的共同目标在于区域的现代化发展,最后民营企业响应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了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区域政府间合作成为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重要手段。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间合作有多种基础:基于行政职责形成合作关系;基于法律形成合作关系;基于契约建立合作关系;基于相互信任形成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然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发展却极不平衡,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政绩作为制约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梗阻之一,颠覆了理论上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正相关性。对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悖论关系加以解析,并探讨消解悖论的方法,力求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绩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求完善和拓展区域合作发展机制,领域的升级和边界的扩大,是区域合作拓展的重要体现。其中,地方政府之间区域合作边界的拓展对推动实现区域一体化、深入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地方政府区域合作边界拓展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对合作伙伴的理性选择,基于获取集体性收益和选择性收益两个动因选择合作行为。合作边界的存在,为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提供了边界内合作和边界外合作两种合作途径。地方政府选择合作伙伴的主动性强弱与边界内外合作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合作边界拓展状态。地方政府根据个体动机的改变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组合中进行调整,以改善地方政府的合作绩效。2011—2017年成都经济区295项府际协议数据表明,地方政府边界拓展的主要趋势是从边界内合作演变为边界外合作、从被动合作演变为主动合作、从单中心合作演变为多中心合作。目前该经济区呈现出"纽带选择"的边界拓展状态。为提升合作绩效、实现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偏好结构,激发合作主动性,改变合作途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