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富裕才是真正的民富国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富"民穷",最核心的当是农民太穷。我国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1/3,而我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消费只占到33%。如何缩小目前愈来愈大的城乡差距,让农民也真正地富起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如何从机制上保障农民可以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藏富于民,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育林 《群众》2014,(3):64-65
<正>农民要不要进城、进什么样的城、何时进城,要让他们自主选择——遵循城镇化规律,根据区域差异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规划,让农民有序进城——农民进城离不开产业。无业可就,农民即使进了城,也是城市农民、城市贫民、城市游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中,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同待遇造成了城乡对立——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7亿2千万农民富裕起来,真正成为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和实验代表了未来"三农"发展的方向。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参加"两会"时表示,要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应对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新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探讨     
《政协天地》2012,(10):56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说到底就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把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其根本点在于如何在城中村改造实施的过程中,让利于民、造福于民,把城改的过程变成富民惠民的过程,真正让农民富裕进城。未央区作为西安市的行政新区,在由传统的城郊区向城市中心区转变时,区委、区政府计划用四  相似文献   

5.
成都是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面积1.24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口约为1400万,其中户籍人口1150万,统筹城乡改革前农村人口约占50%,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让社会保障真正成为惠及全体市民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平等的公民权利,共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6,(8)
正近年来,张家港市始终紧扣文化民生,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着力推进政策、资源、服务、管理等文化资源要素向农民、农村倾斜,全市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城乡文化发展、文化惠民润民的不竭动力,真正实现服务农民"零距离",服务基层"接地气"。一、推动文化政策向农村倾斜,夯实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基石  相似文献   

7.
高培勇 《小康》2006,(6):19-19
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财政"使70%的农民并未真正走入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城乡协调发展也就进展缓 慢。政均等化,是政府通过财政活动提供或生产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收益,应无差别地一视同仁地落在每一位居民和每一个企业身上。也就是在财政上要实行并坚持“国民待遇”。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一旦落到实处就不那么被认同。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财政收支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一位来自基层的副市长曾这样描述农民与财政之间的关系现状:发给农民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尽管每月只有区区几十元,但已经令许多农民热泪盈眶。因为它毕竟…  相似文献   

8.
当前有一种普遍性认识——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让农民自由进城,资本自由下乡。只有农民自由进城和资本自由下乡,才可以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解放生产力,发展中国经济。这种说法存在严重的误区。当前中国城乡关系可以说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而来。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从农村汲取用于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而采用的城乡相对分割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模式,城乡发展之间的结构性鸿沟十分明显。最近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新三农问题",亦导源于此。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在推动城市、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5,(6)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使用权长久不变"不仅被部分学者和官员极力倡导,而且被成都等地付诸实践。成都实践表明,相对于农地使用权能够变动的集体制,农地使用权长久不变的制度不仅没有更好地保护真正农民特别是耕作者的权益,而且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05,(9):58-6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这一点,成都人的头脑显然十分清楚。也就是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都逐渐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二元”走向“一体”、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民走向市民、从割裂走向和谐。可以预料的是,城乡一体化之成都经验,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对于身处城市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其标本意义或许比“来了就不想离开”要深远得多。成都的新名片即便是成都人,或许也难以把自己所在城市的各种名片罗列齐全:“东方伊甸园”、…  相似文献   

12.
麻栗坡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大机关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办好事、实事。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切实做到:察民之情,体民之苦、知民之盼、解民之忧,努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把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作为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结对帮扶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鲁钟鸣 《政策》2003,(12):9-9
相当一段时间,我们说某某官员如何勤政为民,便会赞其曰"爱民如子"。如今析之,这"爱民如子"说,并没有准确定位官与民的关系。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故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仅仅做到"爱民"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做到"畏民如父"。只有"爱民"才能扑下身子真正为民服务,只有"畏民"才能有所畏惧,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中的"城市取向"、 "效率取向"及"精英取向",农村教育投入不够, 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教育不公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中,成都市  相似文献   

15.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意旨。农民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定位农民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的现状让人甚忧,需积极探索农民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合理路径,只有农民真正地自主性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富有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李俊超 《群众》2014,(4):16-17
<正>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与市民同等进入现代社会,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协调城乡关系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想所在。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八项工程"的重大决策,农业现代化工程是其中一项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大众媒介往往忽略了如何让农民说话和怎样为农民说话这个课题,使农民未能真正拥有媒介话语权。要解决媒体对农民报道以及农民话语权保障的问题,需要评析现有研究成果中各种观点与争议,澄清误会与失误,为未来的研究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18.
周小骥  黄旭 《人民论坛》2012,(20):240-241
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中,成都准确定位工作的主题、范畴、内容,根据统筹城乡过程中城乡青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统筹城乡体制机制转变调整了团组织设置,探索了产业和区域内团组织联建,通过产业凝聚全员化、区域互联一体化、人力配置社会化、机制构建长效化,实现城乡团建观念、组织和资源的"三个统筹",形成了"四化三统筹"的成都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实施"幸福乡村"建设,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巩固和扩大"产业富民"成果。积极推动"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着力解决农村经营体制面临的现实困境,激活农村沉睡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对资源(资产)和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让资源(资产)物尽其用,让劳动力人尽其能,真正增加农民的资产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大众媒介往往忽略了如何让农民说话和怎样为农民说话这个课题,使农民未能真正拥有媒介话语权。要解决媒体对农民报道以及农民话语权保障的问题,需要评析现有研究成果中各种观点与争议,澄清误会与失误,为未来的研究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