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静 《中国减灾》2012,(9X):16-17
<正>2008年5月以来,笔者先后多次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如何抵御无形的灾害?"这一问题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图上划过一些思考。援助对象不论是地震还是泥石流,在生命救援的一线及灾区安置点大量存在不同群体的心理危机。作为心理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援助谁?即,生命救援宣告第一  相似文献   

2.
国内灾害心理援助的历史及现状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是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但那时还没有灾害心理援助的概念,因此那次灾后干预还很不完善。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  相似文献   

3.
郑晓江  郑瑶 《中国减灾》2011,(13):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4.
爱让心复苏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1,(19):15-16
人们见到在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忙前忙后的杨建芬,都会立即被她齐腰的大辫子吸引。这位母亲以其特有的方式纪念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长发过腰的女儿。三年来,在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帮助下,杨建芬从茶饭不思的被救助者,蜕变成一名助人志愿  相似文献   

5.
卢勤 《人民论坛》2010,(6):214-215
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过后,心理志愿者应运而生,开始对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援助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完善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和督管的体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志愿者培训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心理援  相似文献   

7.
将精细化的理念与方法拓展到大学生心理援助中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依据预防为主、强化专业性、日常渗透及系统协同等原则,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该体系可从精细化的心理援助体系结构、精细化的人员队伍、精细化组织实施体系以及精细化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系统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抚慰,帮助他们旱日走出地震阴影?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和国际美慈组织合作开发的公益项目——“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通过运动的方式开展灾区心理援助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忽视。农村留守青少年最亟需的援助是心理援助:重塑留守青少年家庭心理环境,强化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整合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援助的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张建新 《中国减灾》2011,(19):17-18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200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入做好受灾群众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展开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孙晓青 《小康》2009,(6):42-42
在董玉飞自杀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曾表示,如果不加大对于特殊人群,尤其是干部的心理援助,下一个自杀的现象很快就会出现。他的预测很快应验,就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  相似文献   

12.
牛力 《中国减灾》2011,(3):22-24
汶川地震后,最让人们牵挂的是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们怎样接受这样的事实;她们如何度过无眠的时光;她们怎样挺过去,又怎么站起来迎接阳光?从2008年到2010年,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在"都江堰母亲心理援助行动"项目中,始终与不幸的母亲们肩并肩,手拉手,一起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相似文献   

13.
何奎莲  张丽君 《前沿》2010,(18):198-200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对震后民族地区外来心理援助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总结出其团队组成形式多样、援助对象广泛化、援助手段多样化、援助形式联合化等特点,针对其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有利的制度规范、均衡的援助力度、持久的援助效力、深入的人本主义理念、本土化欠缺等不足,提出了思想重视、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制度规范、保障资金、优化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心理障碍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求学期是高校心理援助机构应尽的责任。日本富山大学立足于“让学生走向自立”这一心理援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症状,因人而异地为心理障碍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取得实效。在工作过程中,心理援助者针对受助对象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敏锐直觉的特点,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发挥个人长处的环境条件,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名为“午餐实验室”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营造有利于心理障碍学生“与同龄人交朋友”的社交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真正的灾后心理援助,起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灾后心理援助的主力队伍,基本上是习惯在诊室里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这些专家,往往是在求助者预约-挂号-缴费以后,在舒  相似文献   

16.
灾难发生后,与生命救助同样重要的是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我国目前关于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专业培训匮乏,未建立专门的组织系统,缺乏相关研究。应坚持科学性和有组织的原则,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分阶段、有序地实施心理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7.
马建青 《中国减灾》2011,(17):34-35
近年来,心理援助正在成为继生命救援、物质救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救援方式,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良莠不齐的弊病。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重  相似文献   

18.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1,(10):14-16
人们见到在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忙前忙后的杨建芬,都会立即被她齐腰的大辫子吸引。这位母亲以其特有的方式纪念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长发过腰的女儿。三年来,在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帮助下,杨建芬从茶饭不思的被救助者,蜕变成一名助人志愿者。爱的抚慰,让她将百倍的爱还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明 《中国减灾》2013,(7X):34-35
<正>最近在一次灾后心理援助高峰论坛上,一位外国学者提出疑问:"因为中国人缺乏信仰,灾后心理康复的过程比较缓慢,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笔者作为特邀专家先后参加了北川、舟曲、玉树、彝良、盈江和芦山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的心理援助工作。面对这样一个疑问,感触良多。一方面,有这样疑问的学者恐怕为数不少,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这个疑问的生产实际上是因为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缺乏了解,对中国人的灾后心理康复特征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场研究的材料,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及其和灾后心理康复的关系做一个深入的说明。不妨从灾后心理康复谈起。大灾大难,必定会给人心带来打击。人非草木,面对天崩地裂,自然不能不为之动容。从大灾之前相对平稳的心态,到灾难来临的恐慌混乱,再回到灾后相对平稳的心态,的确需要一个  相似文献   

20.
军人援助项目是在军人心理服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促进官兵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尝试.构建这一项目旨在有效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把促进官兵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相结合,把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相统一,使心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现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