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仪 《长江论坛》2020,(1):12-17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式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当时市民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现代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种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的真正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来源、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被黑格尔以国家实体主义为前提证明为一个合乎理性的体系,获得了一次思辩的辩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实体主义和政治实证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主义的国家,因为社会分工的自发性导致了单个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对立.在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其核心是议会政治和官僚政治,是以矛盾为前提的矛盾的体系.揭示西方现代政治的本质,消除政治幻象,展开政治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4.
梁同波  万晟 《人民论坛》2013,(12):216-218
在多维度了解分析社会进程时,总离不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就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是马克思通过创建唯物史观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道,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走向成熟.厘清两者的关系,为当前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5.
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相互诠释是马克思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来看,马克思关于社会的"三形态"可以描述为:"共同体"是人与社会的原初统一体;"资产阶级社会"是人在社会之外才是人的特殊"社会"形态;"自由人联合体"是人与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8,(9):100-105
在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本质,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规律,指明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9.
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他经常沿用西方人的惯例,以"中华帝国"来指称当时的中国。"中华"标识了国家的民族属性,"帝国"则表明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性质,即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在他看来,以权力本位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严重窒息了社会的创造活力,造成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西方的殖民入侵,客观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与世隔绝的状态,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引入了现代元素,但这只是资本贪婪本性扩张的结果。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试图依靠西方殖民者的"恩赐"来实现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现代的变革是行不通的,这个东方民族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变革自己国家的道路被彻底堵死了。马克思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他不仅确信中国将来要走向社会主义,而且还确信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肯定会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安全问题的论述甚少为学界所关注。马克思在尖锐地批判了安全的资产阶级特权性质的基础上,对安全在市民社会中的现实地位、安全的人本表征、安全的主体限度及实现路径等都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安全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强 《长白学刊》2012,(4):10-14
尽管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对市民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没有早期著作那样频繁,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科学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双重属性——现代性与资本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预测。在他看来,自由、平等、所有权的三位一体是市民社会的现代表征,但是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主导下,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和工人的所有权关系演变为资本同雇用劳动的关系。为此,必须在联合劳动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从根本上剥夺资本所有者奴役劳动者的权力,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确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国家划分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两种形态。它与四种国家类型说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划分是基于马克思的五大经济社会形态说而作出的,其经济基础的划分标准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生产方式,着重回答"国家是哪个阶级的代表";前者则是以社会三大形态说为基础的,其经济基础的划分标准则是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重点回答"国家如何代表这个阶级"。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然而,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使现代国家的价值原则和制度安排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继续完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其现代国家建构,必须遵循人民民主根本原则,必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必须与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同步伐,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席成孝 《求索》2006,(1):214-217
在东方社会理论中,马克思不管是对印度、中国社会特殊性以及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双重性的认识,还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结构、性质、发展趋势双重可能的分析,都与他对现代转型、现代化的思考密切相关;马克思始终是在坚持共产主义与现代社会转型的统一的前提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考察东方社会的发展及其未来命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科学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社会转型规律的基础上,为东方社会获得真正解放的社会实践指明方向,因此,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刚 《长江论坛》2016,(3):9-14
国家的消亡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议题,对马克思国家消亡论存在各种褒贬之议。关于国家消亡问题之国家社会性的思考是马克思国家社会性思想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把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认为国家社会性需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国家制度身上获得说明。通过对马克思国家消亡的阶段性与国家社会性的辨析可知,最高意义国家社会性的彰显只能存在于国家消亡的观点上,国家社会性的深层意旨是国家社会性复归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与现代西方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有条件性。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结构、内涵、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民革命运动的目的是要在中国重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政府通过建设中央政权、肃清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农村基层新政权、实行军队国家化、扶助农工等措施,初步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整合,从而大大加快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重新奠定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臧伟 《人民论坛》2010,(7):64-65
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黑格尔确立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体系,并明确区分了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对市民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并为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开辟了另一种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蒋永甫 《理论月刊》2006,4(2):27-29
廉价政府思想是由资产阶级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并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政治原则之一。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廉价政府思想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廉价政府思想的实质就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廉价政府的虚伪性,而政治国家的阶级本质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实现廉价政府。在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马克思实现了对廉价政府思想的重建。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廉价政府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限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构建与成长”可以作为人类告别中世纪以来政治发展之“主轴”加以演绎。而且这一进程必须同时以国家职能的范围和国家能力的强度为支点。进行双向的、多维的良性建构。仅就发展取向和未来图景而言.“强国家、大社会”将是现代国家构建之理想形态,它将在防止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利的侵吞和扼制的同时促进国家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和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对“人是什么”的分析与解读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然而早期的马克思在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上还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的人”的水平上。但是在经过一番艰辛的探索之后,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人,并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即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它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人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对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