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用“忧患”一词来解读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作为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索意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党”意识与“兴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忧患意识不仅体现为一种警示和告诫,更将其内化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并以忧党兴党的实际行动开辟着历史发展的道路,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颜色革命”是指近几年来在中亚诸国发生的、具有鲜明颜色标志的一系列“革命”。从实质上讲,“颜色革命”是一种非暴力的“革命”或“夺权”方式。我国与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虽然在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样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外部威胁,内部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因此存在着引发“颜色革命”的潜在威胁和可能性,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即村委会选举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法的有权解释。基本的法律渊源与基本法律并不是一回事情,村委会组织法从严格的宪法意义上来讲,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并不是一部基本法律。对村委会选举作出规定的“中办”、“国办”“两办通知”虽不在立法法规定的法规、规章之列,但不应将其排除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之外。目前,有必要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冷战时期剑拔弩张的国际关系已经大为缓和了。但是,始终有那么一种不和谐的声音,视中国为威胁,一些国家或是不明真相,或是因为与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积怨而纷纷应和。如果是前者,中国则应多做解释工作,并以实际行动消除其误解;如果是后者,中国则应认真考虑这些国家是否对中国构成威胁。本文拟从所谓“中国威胁”和威胁中国的角度,探讨中  相似文献   

5.
一、客观认识实际存在的“软化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这并不等于两个文明建设达到了高度协调,同步发展,“一手软”的问题仍然存在,对于这些“软化点”,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是精神文明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我国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又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来讲,比发达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的"忧郁"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以李加图、马尔萨斯、马寅初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虽然他们的理论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人们的误解甚至是批判 ,但他们的理论却揭示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因此 ,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和震撼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主权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以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为非主体的国家结构形式。 目前,“一国两制”不仅是一种战略构想和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一种法律原则。“一国两制”的  相似文献   

8.
官本位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 ,必须坚决克服“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概念目前还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 ,包含有多层面的意思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官本位是一种社会机制 ;从心理学的层面看 ,它反映的是一种官职崇拜 ,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从思维方面来看 ,官本位意识是一种以官为本、官贵民轻的思想意识。官本位意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且具有普遍性。在今天 ,其落后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克服官本位意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16、17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然而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地说“,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人类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制约的幻觉,从而形成与生态环境的敌对或漠视状态,造成了今天生态意识薄弱的结果。”[1]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一个案件,多次鉴定,且鉴定结论之间相互矛盾,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笔者从鉴定模式、鉴定法规和鉴定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矛盾鉴定”这一现象的原因,继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即创建新的司法鉴定模式、健全和完善司法鉴定法规、加强司法鉴定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民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大众诉求.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意越来越多地以“民愤”或“民怜”(亦称“民情”)的形式介入司法活动,这在一些影响性刑事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的“舆论杀人”、“媒介审判”只是一种表象.“民意”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是间接的,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方可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当前应协调司法与民意的...  相似文献   

12.
自然人的隐私保护在当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未成年学生这一群体来讲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体系尚存在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法律制度、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模式、社会整体的权利意识等方面,因此,解决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不仅是一个法律或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主要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着眼于学校法治意识、教师素质、以及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发展理论"研究中的"发展"概念存在逻辑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高建 《理论前沿》2001,(11):10-11
近年来 ,“发展理论”研究成为哲学上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人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对这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有不少的著作和论文发表。应该说 ,这方面热点的形成是与当代中国以及国际社会发展的新的背景和新的要求相联系的 ,它突出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是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无疑应该进一步加强。但是 ,当我们具体地考察“发展理论”的研究状况的时候 ,却不能不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的不足 ,即它所围绕展开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念存在逻辑缺陷。这一缺陷已经在…  相似文献   

14.
以“实战、实用、实效”理念统筹警务实战培训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念乃思想、观念之意,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理性认识,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指导行动的依据。警务实战训练理念就是对警察在执法行动过程中客观存在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并将这种理性认识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训练中,即对警务实战过程中警察如何更好地运用战术、技术、体能、心理和法律等手段有效打击犯罪分子、加强自身防卫方面客观存在着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运用到警务实战教学训练活动中就是警务实战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记载,“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是古代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交替之际,周代的知识分子从曾经称雄一时的殷王朝的突然覆灭的历史教训中感悟到政权得  相似文献   

16.
有形痕迹与心理痕迹的关系及在侦查决策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犯罪中的有形痕迹即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感受到的犯罪痕迹,无形痕迹即犯罪心理痕迹,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人直接感受但又客观存在的痕迹。它们两者:一种是具体的,一种是抽象的,存在着表现形式的区别,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学理论认为:“有诸内,必有诸外。”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它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对现实行为有反作用,当它作用于现实活动中时,会以一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痕迹。在各种心理支配作用下留下的痕迹总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首先…  相似文献   

17.
“失败国家”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发明的一个词语,自出现后其内涵不断扩展“,失败国家”逐渐与恐怖主义、民主、人权等联系在一起。这个词语具有强烈的美国特征,它反映了美国与它所谓的“失败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展示了美国的霸权意识和打击“失败国家”的企图。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这个词语受到盟国的欢迎、第三世界国家的怀疑和失败当事国的抵制。世界各国对“失败国家”词语的不同态度,也是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和对事实的自我认知。通过对“失败国家”词语进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可以发现,这个词语并不完全是世界真实的反映,而是一个想象、偏见与半真实的混合物。当我们使用或者分析这个词语时,需要认清其表象背后的事实以及概念背后的本质,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美国发明的一个霸权词汇,是美国为首的一些霸权国家为了合法地干涉、打击别国制造的借口。因此,人们始终不应忽略霸权或地区霸权主义者使用这个词语是为了实现自己隐秘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中“跨越”现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和跨越发展是社会发展道路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的跨越发展在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曾出现过 ,但只有在“世界历史”形成后 ,这种跨越发展才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成为整体世界有机发展的一个“器官”。这种“跨越”发展既表现在生产力方面 ,也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有的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并不客观存在,所以它就不存在发展问题。”(《学术季刊》1989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反思》)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与产生等问题提出论证。一,客观存在有“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并不客观存在”的主要理由是: (一)1842——1844年期间,“马克思完成了从黑格尔的哲学向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旧哲学的影响,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为一种新的机制——自愿供给机制的出现创造了现实的需求。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此外,还面临着组织薄弱和资金匮乏的现实障碍。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金筹集、社会资本四个方面优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自愿供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