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超 《法制与社会》2011,(12):17-18
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由此引出的见危不助罪的设立也是刑法界的话题之一.本文站在否定的立场上,从作为义务的概念分歧.道德义务不可作为义务的原因、道德义务法定化、到见危不助罪的设立,给予一些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些许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评析了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概念和几种似是而非的法律义务观之后 ,提出 :法律义务是为保障权利和权力的有效运行或实现 ,而由法律设定或当事人约定并通过预设一定的法律责任来保障的、相关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作或不能作的某种行为。它有四大表现形态 :即权利对权利的义务 ,权利对权力的义务 ,权力对权利的义务和权力对权力的义务 ;其中每一形态又包含若干亚类。人们之所以履行义务 ,有多种原因 ,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自我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宪法中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加以规定的义务应该是对于国家存在以及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公民应当普遍承担的义务,也就是说,除非政权履行国家职能之必要,宪法不得设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劳动义务的非强制性以及无法律责任的属性,充分表明劳动作为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的一项社会责任,更多地是一种国家提倡的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因此,不应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4.
身分是人们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该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它与法律义务的产生、分配与运行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从身分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法律义务、法律义务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义务冲突实质上是义务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身分之间存在无法取舍的困境。那么身分就可以为法律义务冲突的解决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以及腐败等问题却是始料不足又难以克服的,这就需要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使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晓东 《河北法学》2007,25(9):143-145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道德的社会功能,即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自律功能、舆论监督导向功能和执政合法性的维护功能所决定的.道德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观念基础、精神支撑、强大动力和有利保障.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洋为中用,融合发展的原则;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见危不救和见义勇为却反受其害的新闻不绝于耳。对此,我们正遭受一种拷问:是否应当将道德义务法律化,比如增设"见危不救"罪,对那些能够给予救助却不愿救助的人冠上不作为犯罪的帽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持一般的道德义务呢?在本文看来,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主客观角度全面分析道德义务法律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华燕 《法律科学》2011,(6):23-34
"忠"在初始意义上作为道德要求而存在,鉴于其对共同体的存立、公共职责的履行、契约法理论的补充及情感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立法将"忠"写入法律文本,使其由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作为法律义务的"忠",约束着"特殊信任关系"中的法律主体。现代立法并非鼓励对个人的忠诚,也不强求对某特定意识形态或政策目标的服从。在公法上,其强调的是对通过正当程序成为共同体价值目标的普遍认同与一体遵行;在私法上,意在预防受托人滥用委托权限。"忠"之立法规范作用于行为,是可描述及可预测的行为标准。对"忠"之规范的违反,会引发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以民事义务约束数字关系将面临主体、权利、归责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道德义务具有敏捷治理、结构开放的一般特点,可以弥补民事义务的不足,二者协同约束数字关系实有必要。通过“原则-规则”路径,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愿望的道德义务皆可以经由解释或漏洞补充入法,与民事义务协同约束数字关系。在协同效果方面,民事义务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限定明确的构成要件,违反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还可以协助判定法律行为效力、侵权责任承担;履行或不履行愿望的道德义务后将受有法律义务约束,比如基于道德义务的非债清偿不成立不当得利,不履行不真正义务将自行负担权利减损。由此,道德义务与民事义务实现了功能互补,规范且灵活地协同约束数字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关键在于道德义务如何合理的上升为法律义务 ,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普通人实施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可行性 ,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个真正优良而持久的社会形态,不但要求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且要求组成个体心理与精神的平衡。法律和道德作为维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调控手段,分别从社会秩序和人的精神心理两方面来保证社会的和谐宁静。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的特定义务来源在刑法学界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国外已有一些国家将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的特定义务来源的立法例,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规定,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认为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的特定义务来源,文中对此持有疑义.从实质的作为义务说角度看,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我国有将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的特定义务来源的现实条件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针对民办高校和学生的特点,通过以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和谐的民办高校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4.
梁辰瑾 《法制与社会》2011,(24):280-281,283
“道德人”是指作为有自己的目的并具有一种正义感能力的有理性的存在物的个人。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预设。“公平正义”是我国和谐社会观的道德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观的哲学前提。道德人在和谐社会中有普遍实现的可能性,“道德人”对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实践中的一个悖论是:一方面,司法裁判受到同案同判的拘束;另一方面,某些情况之下的特殊对待又被认为是合理的。要想化解这个悖论,必须仔细考察同案同判的基本性质。近年来,案例指导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司法实践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统一法律适用"被视为案例指导制度最重要的优点,必然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来落实同案同判。案例指导制度所肯定的是一种有关同案同判的"强主张",即"同案同判"是不可放弃的司法要求,是不可摆脱的法律义务,因此只有在证明"表面上相似的案件并不是真正同案"的基础法  相似文献   

16.
浙江高院于2009年8月1日颁布《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二条第一款认为"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被告人交通肇事后必须履行的义务。人民法院依法不应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重复评价为自动投案,从而认定被告人自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基础加以论述,提出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基础,然后对民主法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重塑起到的作用加以阐释,提出道德重塑离不开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8.
赵静 《法制与经济》2010,(8):136-137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司法公正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所谓实体正义就是指司法过程形成了公正的结果,程序正义是指在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中,采用和遵循了公正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法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加深对法律义务概念的研究和解释。因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法律概念的解释就限定了解释法律义务概念的出发点和立场、前进的方向及最后的结论。因此解释法律义务应当从分析法律概念开始。  相似文献   

20.
司莉 《中国律师》2003,(12):31-34
律师保密义务,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关系到律师职业生存状态的问题。2001年4月,河南焦作市一律师因将案卷材料留给被告人家属被判泄露国家秘密罪,处有期徒刑一年。从其被捕至二审改判无罪,历时两年多。此案在律师界引起强烈反响,被律师界认为是继《刑法》第306条之后又一把悬在律师头上的利剑。当我们搁置起同情心,以惊醒的态度,冷静地审视该案时,发现它提出了关于律师保密义务的法律规定和律师道德规范在保密义务主体、客体、对象、期间、履行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提示业内人士必须认真的研究和界定律师保密义务并完善相应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