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法教义学概念的质疑——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来梵  郑磊 《河北法学》2007,25(10):19-24
邓正来教授的力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下简称"邓著"),在自觉进行根本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了严肃且犀利的学术批评,不失为国内法学界近年来学术批评之范本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外法学》2013,(4):665-679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学术传统的建设,而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统,就不能不对本学科的日常进步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展开实质性的学术批评.事实上,每个学者因研究所需,都需要就自己研究的议题作这种评价工作.但由于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的学术批评风气,这种工作往往如同冰山的下端,并不浮出海面,因此学者之间往往无法相互得知对方对本学科的实质判断,即便偶尔得知,也往往很难将对具体研究议题的判断整合成为对整个  相似文献   

3.
"王帅诽谤政府案"随着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秦玉海的道歉,公安机关的撤案处理以及即将进行的国家赔偿,似乎就要成为过眼云烟了,但我们还是感到一丝担忧,说不好,谁又可能是下一个"王帅"呢.近年来,从"彭水诗案"到去年的"西丰事件",公民因批评官员而获罪的轰动性个案至少十余起,都是祸起"诽谤罪",刑法第246条规定的诽谤罪俨然成了一些地方官员手中的"尚方宝剑",只要听到逆耳之言,就可以"气急败坏"地随意进京入沪实施抓捕行动.  相似文献   

4.
虽然,就当代中国法学的学术批评而言,沉静、理性和建设是其主流,但在此之外,人们也不时听到法学批评的变调:即个别学人每每将学术批评或有意诱向政治问题,或简单混同于“政治立场”。其结果只能是借“政治”之名干扰学术秩序,厄息正当批评。近日,再读西北政法学院...  相似文献   

5.
编辑者言     
正编辑者将怀着对作者和作品的温情与敬意,持守对法治及其理论的虔诚与审慎,以《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参与转型中国的学术建设、社会进步。一、编辑者为此所提供的形异而神一的理论平台包括:学术专论;学术评论(包括学术批评、立法评论、案例评析等);学术译作;学术随笔;法律教育评论;司法官来稿(视稿源情况可以分别是"检察官来稿"、"执法官来稿"、"代理人来稿"等)。在必要且可能时,编辑者也将就某一特定主题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展示作者之智识于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社会》2004,(11):48-49
话题背景 眼下,中国经济界的热点似乎集中在了"一件事"、"一个人"身上."一件 事"是指宏观调控,"一个人"则是炮轰国企"私有化"改制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郎咸平有一句让人感动的话:"以保护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为前提的学术尊严和自南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有人宣称,"正龙拍虎"将作为一个成语载入中华语言词库,更有人已就这一词条做了非常精当的释义,曰:"一、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二、社会公信力缺失."同时,有人撰假<史记>体<周正龙列传>以为典故:"周氏正龙者,秦地金州镇坪人也.……  相似文献   

8.
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方法论上的"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等似乎已构成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的基本标志,但其思想中"权力知识"的主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和重视.费耶阿本德的权力知识论突出表现在:国家权力支配了科学划界的标准;理性霸权垄断了知识生产的路径;唯科学独尊的科学知识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和自由;在国际领域则是科学知识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这些论述可以为提升中国学术自主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反腐败,要从人人抓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反腐败日渐高涨,力度和决心可以说前所未有,高官一个个"落马",然而腐败似乎越反越严重,这是 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腐败除了官员自身原因外,根本的还在于民众的腐败心理。我国民间历来就有"不以腐败为 耻,反以腐败为荣"的民族心理,正是这一民间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导致了腐败难以铲除。可以说,民众的腐败心理, 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民众的腐败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为"依权仗势"。某人一旦位居"要职",其家属子女、亲朋好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识即刻膨胀,在工 作中、生活中时时要表现出一种特殊性来,处处显现自己与众不同,"某某是我的××",这种优越感、荣耀感即使  相似文献   

10.
李寒芳 《法人》2004,(8):43-44
中国的立法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人,用智慧与实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术良心、社会责任感、理性中立的批评和孜孜不倦的制度设计。他们的共同名字是"学者型立法者"。  相似文献   

11.
李寒芳 《法人》2004,(8):44-45
中国的立法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人,用智慧与实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术良心、社会责任感、理性中立的批评和孜孜不倦的制度设计。他们的共同名字是"学者型立法者"。  相似文献   

12.
则行 《法人》2004,(8):46-48
中国的立法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人,用智慧与实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术良心、社会责任感、理性中立的批评和孜孜不倦的制度设计。他们的共同名字是"学者型立法者"。  相似文献   

13.
李寒芳 《法人》2004,(8):40-42
中国的立法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人,用智慧与实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术良心、社会责任感、理性中立的批评和孜孜不倦的制度设计。他们的共同名字是"学者型立法者"。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王勃有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说好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但是要讲国家或民族间的关系,咱老祖宗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似乎专跟邻居过不去.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学术传统的建设,而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统,就不能不对本学科的日常进步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展开实质性的学术批评。事实上,每个学者因研究所需,都需要就自己研究的议题作这种评价工作。但由于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的学术批评风气,这种工作往往如同冰山的下端,并不浮出海面,因此学者之间往往无法相互得知对方对本学科的实质判断,即便偶尔得知,也往往很难将对具体研究议题的判断整合成为对整个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法学学术期刊原本就肩负着建构和守护法学学术传统的使命,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少发挥自身的组织力量积极介入这一活动,而往往只是消极地等待学者就这方面内容撰文。刊物组织“专题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实质学术批评的作用,但这只是局部的介入——因为将诸多碎片拼合在一起,未必能获得全貌。在这一背景下,本刊尝试积极、系统地介入学科发展评估和实质学术评价,无疑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跑筒子"(串街走巷收旧货)的朋友说:某人家里有一只高46厘米、口径12.5厘米的清同治年间的墨地五彩开光瓶想出让,问我是否有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10月是一个不平静的月份。一个月内,海口和北京两地基层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被中国媒体誉为"环保斗士"的刘福堂的所谓"非法经营罪"案与"学术批评网"的创始人杨玉圣的"非法出版物"案。而刘福堂的"非法经营罪"也是因公诉机关指控其从事"非法出版物"活动而获罪。一个公民因自印材料成书,仅仅因未取得国内省级出版行  相似文献   

18.
周赟 《河北法学》2011,29(8):47-56
可能主要是基于某种自卑心理,当然其中可能也蕴含着某种功利因素,中国法理学界自上世纪末以来似乎迷上了追问诸如"什么是你的贡献"、"什么是中国法理学"或意欲构建所谓"具有主体性的中国法理学"等一序列问题。这种着迷或意欲从情感上讲当然可以理解,并且相关论者也确实很可能具有真诚的学问初衷,甚至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中国法(理)学界的有意识反思;但必须指出的是,此类追问从根本上讲似乎是反学术的,并且也无甚必要。因而有必要分别予以澄清,以使中国法理学可以轻装但却方向明确地上阵。  相似文献   

19.
稿约     
<正>《北方法学》秉持开放办刊之理念,立足独立学术研究,密切追踪理论前沿,积极关注法治实践;倡导思想的交锋、平等的对话与批评、锐意创新的理论思维、观照现实的社会责任;既侧重学术理论,也突出法学实践性的学科特点,为有学术价值的实践问题研究提供阵地。2022年关注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研究:1.国家基金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晚清“新法家”的“新法治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晚清的特定时势与学术背景之下,出现了章太炎、梁启超、沈家本等"新法家",他们反对传统上对法家的不合理批评与抨击,大力为法家平反正名,称赞法家的历史功绩,用"法治"或"法治主义"来认知和解读法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出"新法治主义"。这一开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