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龙 《时代法学》2011,9(3):12-20
法治中国的法律实践正在发生向"司法中国"法律实践的转向,"司法中国"这一时代主题预示了"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时代"的到来。尽管中国法律方法论的研究还仅仅是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术个案,但以集中关注"司法中国"主题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推动中国法律和法律学的研究上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时代"到来的历史境况下,中国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既需要对现有的研究作一种反思,也需要对未来可能的"缺席"因素作一种前瞻。当然,这种反思和前瞻也期待着各种可能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张磊  赵志坚 《法制与社会》2010,(17):287-288
在五四"新青年"面前,摆着内忧外患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半殖民地位,由此中国必须争取主权的独立;二是中国的半封建性质,由此中国又必须争取维护人权。但主权与人权何者更加优先,却是一个问题。"新青年"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困境。当今中国依然面临着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青年"们思想的延续,因此有必要梳理新青年在这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凌 《检察风云》2014,(15):36-37
对于世界银行的预测,发达国家的反应比较激烈,比如美国"天主教在线"认为"这是让美国深感羞愧的时刻"、"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比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瑞士《商报》甚至将美中可能的易位,看做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一个转折点。不过,也有个别西方媒体对此结论提出异议,比如《华盛顿邮报》称GDP的国际比较应当基于汇率,以此慰藉美国国内的忧虑情绪;同时,也有媒体质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际司法协助方案选择徐昕中国将于1997年后逐步面对"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情况。区际法律冲突不可避免,区际司法协助也随之产生。中国区际司法协助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拟对中国区际司...  相似文献   

5.
崔晓火 《政府法制》2011,(27):34-35
在中共领导层看来,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具有"特殊借鉴作用",这也是中新合作开设"市长班"的初衷。新加坡最近举行的这场大选,无疑给"市长班"的中国官员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政治课  相似文献   

6.
赵君 《法制与社会》2010,(22):10-11,23
唐律"化外人相犯"条是中国封建法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定,对之后的历代王朝,在处理四夷之人相犯案件适用法律规定时给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化外人"即外国人,另一种观点从文化标准的角度出发对外国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化外人"指的是教化不到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本文通过对唐律疏义中三条有关"化外人"的疏义规定以及唐律释文的解释分析,结合唐朝当时"中国"一词是与"四夷"、"藩夷"对举的实际,认为唐律中的"化外人"主要是缘边关塞之外教化不能到达的四夷之人,与当时的"中国"对称,也可以视为"外国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则主要指的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部分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国人,但也包括部分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和新动力?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最大难点也是重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要走依靠内需之路,同时,中国经济也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不仅需要护照签证手续齐全,而且必须有中国劳动部门出具的就业许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打黑工"现象也多了起来。继珠三角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成其掘金首选地。  相似文献   

9.
梁成意 《法制与社会》2010,(24):285-286
在建设"法治国家"与"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读书既是法官砥砺德性陶冶情操的有效方法,也是获得中国特色法律理念的基本手段;既是培育中国特色法治信仰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必经之路。因此,法官不仅要"精益求精"的审判,还需"持之以恒"读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黄晓明考察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古代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主干。①从历史渊疏来看,法制发展早期,法源于刑,刑与法雷同,无严格界限。古曰:"刑,常也,法也",②"井(刑),法也",③又有"苗民弗用录,制以...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巨大变化,作为社会负面的犯罪问题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其中青少年犯罪尤为值得关注!纵观当代青少年罪犯,他们在年龄上有个共同点——"90后"。由于"90后"罪犯年龄上的特点,其家庭因素在其误入犯罪歧途及改造中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组分析"90后"服刑人员家庭特点,希望利用家庭资源对"90后"服刑人员的改造发挥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高深 《中国监察》2011,(10):62-62
古人说:"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气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物质"?据翻译家说,气,是中国最难译为外文的词儿之一。说它是空气,它却又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易经·系辞上》有云:"精气为物",东汉哲人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然而孟子则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这里表达的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气。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希望。作为一直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学者,我和大家一样对2011年中国法治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可以用"更给力"这个流行词来概括。2010年是中国法治给力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夕"窑洞对"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黄炎培应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邀请,前往延安进行考察。黄炎培先生说,我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孛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紧密相连,其中有两个特殊的元旦在其一生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1949年:江山易手发表"求和"文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就像一只漏船即将沉没,美国政府也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破败不堪的混乱局面,就连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哀叹蒋介石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秋"。  相似文献   

17.
盘点中外历史,你会发现不少十分荒唐的法律。这里所说的禁猪令,就是其中的一种。 中国明朝的禁猪令 中国历史上几次荒唐的禁猪令中,以明朝明武宗朱厚照的最为雷人。 爱玩"猥琐"的"潇洒哥"皇帝 说起明武宗朱厚照来,数遍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也很难找到像他一样有特色的皇帝了。明武宗朱厚照是公元16世纪中国的一位封建皇帝。  相似文献   

18.
袁念琪 《检察风云》2010,(18):66-68
律师从哪里来?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自己从地里长出来的。西方律师起源于公元1世纪古罗马,雅典人亦有"律师民族"之称。在中国,类似干律师这个活的古已有之,但不叫"律师".  相似文献   

19.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最近几年的数字尚在统计当中。然而,从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上访群众聚集冲击市委机关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到2009年的"6.20"石首事件、"5.30"宿迁锦绣江南拆迁引发的死人事件、"2.8"贵州德江群体事件、"5.19"甘肃会宁平息千人群体事件、"6.19"湖南邵阳事件、"9.4"湖南吉首非法集资事件、"11.13"成都自焚拆迁户唐福珍死亡等事件看,结果的严重性一步步在上升,有大量无辜农村群众也卷入其中。因此,构建中国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