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林炎志 《新长征》2007,(12):25-27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品质,是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有机统一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快乐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些人开始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个别人甚至想用“快乐教育”取而代之。这种思想应引起我们重视。历史证明,一切人才的成长之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经之路,无不是艰苦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其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五种精神”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胜一切困难的  相似文献   

4.
赵士红 《学习论坛》2004,20(7):11-1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包括 :顾全大局 ,勇挑重担的精神 ;艰苦奋斗 ,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齐心协力 ,精诚团结的精神。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77年奋斗历程中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的讲话,是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次全面、深刻的论述。讲话立足现实,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中存在着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奢侈浪费现象,站在党的事业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向全党全社会敲响警钟:艰苦奋斗兴邦,奢侈浪费误国。在新形势下,努力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对党对国家事关重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我们贫困地区而言更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长期形…  相似文献   

6.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品质,是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有机统一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快乐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些人开始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个别人甚至想用"快乐教育"取而代之。这种思想应引起我们重视。历史证明,一切人才的成长之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经之路,无不是艰苦奋斗之路。这一点,古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表明多数国防生投笔从戎、献身国防的信念比较坚定,但缺乏到条件艰苦的部队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国防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打牢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狠抓军政训练,增强艰苦奋斗的素质条件;三是强化日常管理,促进艰苦奋斗作风养成;四是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熊吕茂 《学习论坛》2010,26(5):14-17
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历史表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重的一场生死决战,惨败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敌我力量的悬殊,主观上是左倾中央领导人政治上的错误领导。其历史意义是促成了红军的历史转折和战略转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铸造了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同时具有激发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强大团结和廉政建设等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内容。坚持和发扬这些精神,对前一段搞好抗洪救灾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后,南泥湾精神仍然是我省救灾工作的一个强大思想武器。一、在救灾中广泛宣传南泥湾精神,有助于提高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今年,我省由于灾情重、损失大,救灾工作的困难也特别大。因此,要广泛发动群众搞好救灾工作,必须针对一些人的畏难悲观情绪,逐步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在这个工作中,可以结合开展“三大讲”、“三个主义教…  相似文献   

11.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于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与过去相比,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有了新的更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长期方针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艰苦奋斗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12.
湖北汽车电器厂建厂至今已有27年了,这段厂史是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是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企业发扬光大的历史。工厂已连续三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湖北省5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行列,并荣获“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企业”、“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我们更看重的还是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在创业、改革和发展中锻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鼓舞我们在新形势下战胜一切困难,再创企业辉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党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毫不动摇地勇往直前,是因为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极具凝聚力量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过去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解放、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所在,在今天爱国主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我们政治思想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极具凝聚力量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过去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解放、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所在,在今天爱国主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我们政治思想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特别重要。”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呢?其一,艰苦奋斗辆神是我们申华民住的传统美福,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精神,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风貌,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无数事实证明,民族振兴大业,不仅取决于指导路线、方针的正确,而且取决于这个民族是不是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并依靠这种力量的支持,才战胜…  相似文献   

17.
郭关玉  张卫国 《党建》2023,(5):66-68
<正>中国革命经历了以弱战强、以弱胜强的波澜壮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强的大气磅礴。毛泽东非常重视鼓舞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惧强敌、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他3次集中论述如何反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其豪迈、科学的论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至今仍是我们应对一切威胁、战胜一切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上海市通过开展学习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大庆石油工人等英雄模范活动,鼓励创作传播优秀文艺作品讴歌英模等途径,推动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为核心意涵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培育形成,为党团结带领上海人民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赵耀宏 《党建》2021,(11):36-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坚强有力的.我们党依靠艰苦奋斗起家、依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而延安时期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践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20.
继续高举艰苦奋斗旗帜□田晖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但是,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思想上,艰苦奋斗精神被鄙视、被淡忘了。有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是在困难时期的要求,现在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再提倡这些已不合时宜了;还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常打交道的对象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