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东盟工业品贸易有较大增长,商品结构向着较高层次方向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是东盟工业品贸易的主导类商品,各类工业品增长态势明显,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和商机。完善中国—东盟工业品贸易平台、增强工业品贸易的产业基础和优化工业品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中国有效开拓东盟工业品贸易市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正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状况作实证性分析 ,并揭示其发生的原因。一、产业内贸易及其形式因为精确定义“产业”比较困难 ,所以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也比较含糊。对产业定义和划分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它们共同的特点 ,就是承认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产业是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目前 ,一般认为 ,产业是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 ,至少前3位数字相同的产品生产企业组成的集合。产业内贸…  相似文献   

3.
200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增长强稳,年内增势逐月稳步上扬;二是整体上进口继续大于出口,带动东盟国家出口增长的拉力明显;三是多个贸易亮点争辉,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内贸易增大,继续增长的后劲充足。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内在联系及其调整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形成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贾继锋、李晓青(1997)认为,中国和东盟互补性最初在初级产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双方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上升,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日益成为主要的发展势头。产业调整中的互补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分工,市场容量的双向扩展又增强了产业的互补。  相似文献   

5.
东盟作为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亚太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两大区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对贸易提升的概念界定和贸易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梳理中国—东盟的贸易关系以及贸易提升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未来如何继续提升双边贸易、发展双边关系,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10 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首先提出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会后东盟与中国建立了由政府与研究机构组成的专家小组,就该问题进行了联合研究。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10年之内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稻米贸易发展迅猛,不断增长的趋势明显,但双方稻米贸易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在探讨双方稻米贸易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出口集中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其动态与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双方稻米贸易具有市场地位极不对等、比较优势差异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等特征。本文对中国与东盟稻米贸易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双方产业间互补优势的产品所占双方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本文借助现有统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以及对彼此贸易的贡献率,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c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Crubel和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2003,(2):31-31
据中国外经贸部公布的按照双边贸易额的排名榜 ,在 2 0 0 2年中国的 1 0大贸易伙伴中 ,东盟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东盟与中国的年贸易增幅超过三成 ,在贸易增幅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2 0 0 2年 ,中国与 1 0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已经占全部 6 2 0 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的85 2 %。在 1 0大贸易伙伴中 ,东盟创造了贸易增长的亮点。 2 0 0 2年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 4 47亿美元 ,增幅排名第二 ,达 31 7%。 2 0 0 2年前 1 0个月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 4 34亿美元 ,增幅为 2 8 3%。 2 0 0 2年 1 1月 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东盟秘书处网站数据,深入分析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商品部门结构、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特点,为中国如何发展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影响着东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内贸易发展必将带动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以垂直异质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发展迅速,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现"剪刀差"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与东盟各国货物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发展迅速,但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量与彼此的距离大体上成反比关系。云南与东盟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与云南接壤的缅甸、越南和老挝三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相对较少,贸易辐射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600亿美元,增幅回落但仍在高位,中方逆差扩大且呈进一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商投资企业、资源类产品以及东部沿海省市等方面集中的趋势。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机电产品等方面均占中国—东盟贸易的一半。私营企业对双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突出,而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方面所占比重则在下降。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与东盟的贸易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关联程度。计量预测2012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速放缓,在中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速最快。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方顺差445.3亿美元,顺差额为2012年的5-3倍。中国与东盟4个新成员国的贸易增势强劲,与6个老成员国的贸易增速缓和,中马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机电产品仍占主体地位,但局部比重较上年稍有下降。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贸易保持稳定的协整关系、关联程度。预测2014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仍具有较大持续增长和优化的空间与势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困扰,再次回到高增长的轨道,增速居于中国各大贸易伙伴前列且年内较为平稳;中方从东盟的进口额与速度均高过对东盟的出口额与增速,逆差扩大;除中菲贸易外,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额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双方贸易的增长面宽、增长点多,体现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开局。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贸易具有协整关系,相互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亦惠及亚太区域贸易。结合定性分析与数学模型,预测2011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双边纺织服装贸易规模不大,但连年增长,增速较快,中国保持顺差。产品结构以纺织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市场较集中,中国对东盟纺织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进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但逐年上升。中国和东盟纺织服装贸易前景良好,市场容量扩大,但也面临竞争性考验,需要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03~2009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面板数据,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新加坡、越南的FDI及新加坡对中国的FDI促进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中国对文莱、柬埔寨、菲律宾的FDI及文莱对中国的FDI促进出口贸易;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促进进出口总贸易;泰国对中国的FDI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具有极强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对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东盟5国经历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也产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东盟5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东盟5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产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