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是与"一元"治理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模式,是以"多元化"治理权力为基础,以"多元化"治理主体为核心,以"多元化"治理资源为桥梁,以"多元化"治理手段为途径的一种村庄治理模式.要建立理想的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就必须根除实践中存在的立法、行政和经济文化三大障碍.同时还要看力构建"多元"治理权力和治理手段的合法性机制和协调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的培育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全面二孩"实现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必然联系,它目标的达成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通力合作、协同共治。将社会治理理论引入新时代"全面二孩"目标实现中,是其成功制度化的关键因素。"全面二孩"的实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弘扬新型生育文化的舆论宣传效应,平稳推进,以期实现促进二孩生育的人口目标。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盗窃、抢夺、诈骗等案件为代表的"小案",在刑事案件发案总量上占据比例达到80%以上,此类案件已成为当前制约社会安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长久以来受"严打"刑事政策的影响,公安机关大案思维根深蒂固,对"小案"往往存在着有案不立、消极侦办、工作推诿等问题.加之外部评价、激励奖惩及监督机制的缺乏,造成"小案"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本文是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小案"侦办应当要转变侦查重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为突破"小案"治理的瓶颈创造条件,坚持民意主导警务,全面改进现行警务运行模式,依循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思路,提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人才治理创新是我国人才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大数据驱动人才治理场景、思维、方式、模式和过程面临以下转变:从样本数据到全量数据,从线性思维到关联思维,从信息管理到数据治理,从经验管理到智能决策。在人才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中,政府需要树立"基于数据"的人才治理理念,完善人才数据网络的互动治理机制,构建"数据+"人才一体化服务模式,实施人才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地方"数字政府"改革是当前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基于国内"第一梯队"7省市34份政策文本对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数字政府变革;改革工具主要表现为技术赋能、政务数据与服务标准化及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即经济调节数字化、市场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运行数字化、环境治理数字化.面对新一轮激荡的数字化浪潮,需要发挥多方力量,从政策导向、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多维层面保障转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领域改革的目标,社会协同治理是改革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三社联动"机制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其核心的问题包括"三个主体如何产生、每个主体承担何种责任、彼此间如何联动".引入社工、培育社区组织、推行"两务分离"、实行"社区事务工作坊"是"三社联动"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场域,社区治理"互联网+"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本文界定了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互联网+"模式内涵,剖析构建社区治理"互联网+"模式理论和现实可行性,梳理构建思路,继而构建了社区治理"互联网+"模式,提出完善社区治理"互联网+"模式的运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需要经历由数据驱动向智慧协同转变的过程。智慧城市群是"智慧城市"概念在空间组织形态上的延伸,智慧城市群的大数据内嵌于跨区域公共服务治理。目前,大数据技术是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的关键,它能够筛选有效信息,辅助公共服务智能化决策,自适应调节公共服务情境。应用大数据资源在智慧城市群进行公共服务治理的同时,会产生大数据驱动下的多层面公共服务决策的技术困境、结构困境和伦理困境,必须重新规划多级城市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外治理权限,培养多主体协同治理公共服务的数据思维,优化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治理的组织结构,完善智慧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道德伦理建设,消除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治理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提出,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生驱动力,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变革。而"城市大脑"作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方案,探索了一条利用数据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基于"城市大脑"方案,结合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方法论与实践,试图论证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同时,考虑了数据安全、数据管理员责任、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等数据创新社会治理的内生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形态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对复杂公共事务采取联合行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的结构化状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共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形态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本文考察了大数据时代的内在特质,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挑战与契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商治理这一新型国家治理形态,并深入剖析了其内涵、基本命题及其与"三元共治"形态的异同点,最后论证了协商治理何以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将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治理的变革和创新。文章以数谷贵阳"社会和云"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走向智慧治理: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技术带来了信息处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催生的大数据时代成为政府治理的新背景。大数据应用的实现需要政府治理技术、理念、职能与体制全方位变革的支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催生"智慧治理"这一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处理公共事务、满足公众需求。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用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涵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改革出现反复、改革身陷"无变革改革"困局、存在形式主义创新、持续推进改革动力不足等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基层治理深度转型的主要挑战.基层治理转型的深度推进,势必遭遇基层治理现有体制的"对抗",唯有通过变革治理体制,实现政府内部"条块"纵向关系优化和外部"政社"关系整合的有机衔接,形成稳定的制度安排,才能促进新支持机制和保障机制常规化,最终实现基层善治.浙江龙港一年多来的运行实践表明,"市管社区"有助于基层社会的良性治理,这为小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大数据的新常态社会环境,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传统的事后补救的"治疗式管理"转向"预防式治理"。这一新模式的运作以大数据收集为起点,通过对其在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作用的挖掘,实现大数据参与治理的功能,并最终制定大数据策略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7.
"枫桥经验"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宝贵治理经验,在新时代依旧迸发出无限活力,昭示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枫桥经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多元合作治理、社会资本等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显著的治理优势.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多元...  相似文献   

18.
国有石油企业"小金库"屡禁不止,"小金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内部审计作为国有石油企业的"保健医生"及"反腐利剑",在反腐新常态下应该深入研究"小金库"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在"小金库"治理中发挥"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多地实现"双重社区"的强制交叠,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也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民各自回归原来的生活,"双重社区"再次面临分离困境,社区治理将重回低参与、低自治状态.在后疫情时期,通过党建引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自治、健全法治保障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社区的韧性治理,促使"双重社区"良好互动并逐步趋同,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自古呈现一种"治理共同体"格局,在内生性的自我共同体结构之外,伴随着国家权力的强制参与和治理。建国以后,强制参与的进程更为密集与细致,表现为一种权力的"下沉"。乡村治理的法律规制是这种"下沉"的赓续与"转化"。"村规民约"自古随传统的变迁而变迁,当下是由现代的法律规制进行理性化再造,这种再造冒着理性独断的危险。而当下这种村规民约并非知识论上的"实践性知识",仅仅是乡村变迁进程中的法律规制的一种转化性产品,对于法治现代化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