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谈教师惩戒权的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把惩罚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区别开来,则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宜用“惩戒”代替“惩罚”,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要注意避免踏入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雷区,在行使惩戒权之前要比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行使惩戒权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校规的严肃性,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教师要把惩戒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其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教师虐待学生的行为容易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厌恶和仇恨心理,还可能使学生形成反社会的变态人格。究其根源,在于教育领域尚未肃清封建主义教育观影响,部份教师、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法制观念淡薄,要制止教师虐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承担起监管学校工作职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惩治和清除教师中的“害群之马”,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今年,2005年3月1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对未成年人可否施加死刑的问题做出了重要决定。在美国宪法第8修正案中明文载有“不能滥用保释,电不得滥施罚款,更不允许施用残酷的和非正常的惩罚手段”。我今天从上述宪法条文中最后一段“更不允许施用残酷的和非正常的惩罚手段”来讨论对未成年人可否施加死刑的问题,也就是死刑是否是“一个残酷的和非正常的惩罚手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虐童事件的不断曝光,社会公众要求设立“虐童罪”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虐童行为而言,凡是达到一定危害程度的虐童行为都应当由刑法加以处罚,但是基于“罪名概括性”原理,不宜在刑法中设立专门的“虐童罪”。对于虐童行为,可以根据其具体罪状分别以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侮辱罪、猥亵儿童罪等罪名处罚,这样既能有效惩罚虐童行为,又可避免刑法罪名的无原则、无限度扩张。  相似文献   

5.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可谓“各具形态”的学生。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由于遗传素质、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着差异,站在教师面前的既有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同时又会有问题学生,就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使得我们的家长头痛,教师叫苦不迭。何谓问题学生呢所谓问题学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双差生”,是指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都比一般学生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不求上进、厌学,他们往往扰乱课堂秩序,害人害己,弄得不好甚至会…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67-67
三国时英雄辈出,也冤案多多。发生在号称仁慈之主刘备身上的一桩饱食“人肉宴”的大案可说是千古奇冤,令人惊叹的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夫子以平铺直叙的笔法描写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号称仁慈之主的刘备与其谋士孙乾饱食“人肉宴”后,得知真情,不但不对死者之死抱以丝毫同情态度,惩罚凶手,反而禀明丞相曹操,令孙乾赏金百两给凶手刘安,至此结案。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失足犯罪也是一样,也有一个发生的“信号”。所谓犯罪“信号”,是指他们在实施违法犯罪之前在行为、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表现出的异常反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青少年学生失足犯罪前异常行为表现的研究,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制订帮教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对此,笔者在研究的同时,与众多教师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青少年失足犯罪的“信号”至少有如下表现:一、纪律散漫,学习成绩下降。除个别因激情而导致偶发性违法犯罪外,不少青少年学生在实施违法行…  相似文献   

8.
伍振 《工会博览》2006,(12):1-1
“学生减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项被舆论一致叫好的“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遭遇了家长的反对,学校、教师同样也是“软抵抗”,而且措辞冠冕堂皇:“教学质量下降怎么办?”学校不想减负,考虑的是学校的利益和声誉;教师  相似文献   

9.
农历除夕,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李洪志“升天圆满”妖言的蛊惑下,在天安门广场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 据披露,此起自焚事件完全是有预谋、有组织、有目的进行的。这伙人,年龄最大的57岁,而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中不乏有中学的音乐教师,也有企业职工,还有音乐学院年轻端庄的大学生和花样年华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0.
诊“病”记     
说到“治病救人“,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医生,其实,教师也是医生。所不同的是,医生医治的是人们身体上的疾病;而教师“医治”的部是学生精神上的“疾病”。教师“医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张明 《法制博览》2008,(20):35-35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  相似文献   

12.
“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山大学法律系有一个班的学生80%的答案是“律师”。“为什么呢?”“时髦。”有学生说。“富有挑战性。”更多的学生补充道。“收入是一个谜。”也有学生嘀咕。“如果你当上了律师,将怎样开展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学生们同声背诵起一句话。“事实——事实在哪里呢?”提问题的,是到该校进修的深圳市律师事务所的一位青年女律师。她告诉学生们:  相似文献   

13.
受李洪志“法轮功”邪教的蒙蔽、毒害和控制,今年元月 23日 (农历除夕 )7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天安门广场制造了骇人听闻、令人痛心的自焚事件。其中就有 2名青少年,一名是正当豆蔻年华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果,一名是人见人爱的“开心果”,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刘思影。这一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及时提醒我们李洪志的“法轮功”已将魔爪伸向了青少年。放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使青少年认识到“法轮功”邪教组织和它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让广大青少年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青少年中…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 2 0 0 2年 7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 4 0万字 ,共1 2章 ,计有“赫鲁晓夫出任苏共第一书记”、“整顿和清理”、“发展农业的三板斧”、“苏共二十大”、“对波、匈、苏伊士事件的干预”、“绝对权威的确立”、“工业改组”、“农业改组”、“苏美之间的较量”、“苏共二十二大”、“苏、中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下台”等。作品通过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事件的总体把握和个案的研究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历史鲜活地展现给读者。研究历史贵在求实 ,尤其是研究赫鲁晓夫这样一个在…  相似文献   

15.
正"双十一"是中国网购狂欢节。这一天,有人掷金钱换取对物欲的满足,有人以热情换取美好的期待,却也有人用自己的冲动兑换着惩罚——上海某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将沸水泼向自己的老师。2014年11月11日上午,一名学生因上课点名未到被老师批评,竟将沸水泼向老师,造成老师面部、颈部烫伤。顿时,这一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哗然,有人认为应对学生予以严惩以儆效尤,也有人认为念其年轻气盛应予以适当宽宥。然而,更应当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近年来我国师生关系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无组织化”: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组织化”的有无及其程度,是考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维度.“元组织化”的群体性事件除了具有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所共有的“群体性”、“对抗性”、“无政治诉求”等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与其他类型群体性事件所不同的特征,集中表现在难以预防、难以控制、难以协商解决、直接面对政府、解决手段的单一性、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和暴力行为等方面,而这些特点集中反映了这类群体性事件的“无组织化”特征.“无组织化”正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普遍现象,是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最大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权力和法律,到底谁不相信谁?这兴许是一个谜。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等新闻传媒对发生在广东省南雄县的一个与贯彻《劳动法》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该事件主人公至今仍在面对扑朔迷离的命运,我们的“新闻当事人”不得不感叹另一个谜……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与“教育、感化、挽救”是大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指导性内容,其贯彻落实必然涉及双向保护原则,即平衡社会利益与未成年人利益的关系,实现两者兼顾。我国澳门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以保护为主要特征,以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为核心。大陆应借鉴之,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第一、教育第二、惩罚补充的原则”,如此才能使社会利益与未成年人利益的天平相对平衡,使未成年人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董秀玲 《工会博览》2008,(12):77-77
学生在学校成长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品德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者,教书育人就是对这一职业价值的最好诠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讲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他认为:教师的态度和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这里所说的态度和责任心是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和职业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师师德在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下面就师德在教育中内涵作出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法的法治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4):9-9
<正>假设一个情景:有一条法规,它的规定合情合理,而你恰好违反了这条法规,并因此受到了惩罚。这种惩罚一定是法治的吗?答案看似显而易见,因为违法必究是法治的一个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惩罚违法者是彰显而不是破坏了法治。最美好的东西总是伴随着最深刻的悖论,例如民主之下可能会产生多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