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存在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从而建立资产阶级对社会的统治权。资产阶级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失衡,最终导致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从而产生经济危机。从内在矛盾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结局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2.
吴楠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20-2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批判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范式,奠定了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身上物的外衣,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强调国家必然被"自由人联合体"所取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双重线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与研究水平,对于这两者之辩证关系的阐述都是不同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逻辑对于生产逻辑的统摄意义上来理解资本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的运行方式。重新梳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展现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状况,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解有着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写作“资本的生产过程”篇时,着重分析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蕴含着的内在矛盾,进入“资本的流通过程”的“机器论片断”写作时,马克思转向了机器大工业生产过程,分析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因而开始从资本生产过程自身客观规律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到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时,马克思不再局限于劳资交换框架的束缚,开始分析作为不变资本的机器。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了劳动过程变革的意义,对“资本本身是它自身的真正限制”这一论断产生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开创的用资本逻辑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在矛盾这一个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借鉴价值。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既要把握资本逻辑的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警惕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理性审视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社会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文章尝试以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演变为背景,围绕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博弈与契合,理性审视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理性审视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社会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文章尝试以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演变为背景,围绕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博弈与契合,理性审视英国福利国家时期社会政策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表明,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消除市场经济内在固有的矛盾。社会主义能更自觉地促进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人的需要是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因,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均衡与非均衡理论以信用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其构建的总供求和总需求的均衡模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社会总供求非均衡的必然性。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生、发展和激化客观规律的精辟分析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广泛运用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保持经济总量的供求均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善用辩证法的大师。在批判省思黑格尔和蒲鲁东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合理运用"否定性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级结构和经济范畴的"内在否定"因素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的、道德的、法律的和资本本身的限制,马克思为我们呈现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界域,也再次指认了"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通过对"虚幻共同体"的勘察和"真正共同体"的畅想,马克思阐释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方法和道路。以此来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性批判中践行着"改变世界"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自身的矛盾和主体自身的怀疑、批判精神。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转型、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理论自身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学术派别中的理论矛盾、学科建设中的理论矛盾和个人体系中的理论矛盾。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元素、理解创造的基本功能和评价成果的创构机制。它们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从外在到内在的充足而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时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突出表现为"四个向度"、"两个层面"。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人学观是马克思分析空问生产与再生产的四个向度;具体而言,资本逻辑是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反映了资本生产在空间上的布展,城市化的出现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产物,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主体向度。这"四个向度"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个层面":客体层面和主体层面。其中,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客体层面",而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则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主体层面"。"主一客体辩证法"在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体系中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整体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萍 《前沿》2010,(17):33-35
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整体性视角是在批判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无论是考察处于任何一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人类社会,还是考察前后相继的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都把考察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去审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内涵是面向人民群众,立足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视域下的教育需要是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张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普及教育,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等途径来满足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教育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教育需要满足思想对当今中国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萌 《人民论坛》2014,(5):187-189
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湖北社会科学》最近连续发表文章研究“二分问题”(关于分工与分配的理论问题),并将“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相提并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众所周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二生矛盾论述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种观点一直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那么现在提出二分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在理论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中一切矛盾的根源,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主要进程。二生矛盾当然是这样,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变社会性质和体制、促进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现在提出的二分矛盾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吗?  相似文献   

19.
在对《资本论》阐述逻辑的解读中,比岱没有把作为理论开端的商品关系视为某种实在抽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元结构式的现代虚构,并致力于从这个现代虚构之倒置的角度来剖析以剩余价值剥削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这不仅使他获得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而且还使他能从资本的内在异化史中来梳理出其中所蕴含的解放理性。但这种解读方法也使他无法领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贯彻的基于内在矛盾运动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方法论奥秘,从而使他与马克思在"罗陀斯岛"的"跳跃"节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20.
张晓昕  张秀荣 《人民论坛》2014,(14):187-189
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