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大多数文献在讨论到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时,一般都基于科学技术价值中立这一前提将其还原为一种生产力功能理论.但全面、协调和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竟为重新理解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将其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当前实践中来加以探讨,由此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两个命题存在着较大的解释柔性,它们实际上包含了某种科技社会整体论含义.在这种意义上讲,可以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负荷价值的社会实践力量,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求避免目前一切不利于人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健康进化的技术经济行动.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哲学的重要精神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由于受到自己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和自身世界观的束缚 ,对于人的认识始终未能达到科学的形态。只有当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以往人类自我认识的积极成果基础上 ,立足于实践的理论高度 ,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 ,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开拓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人类才首次实现了对自己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从而为我们正确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 ,科学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和使命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我们解开人、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是实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观念的统一,其中,实践活动是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其理念内核,实践观念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思维方式的中介。正是由于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观念——实践活动构成的多维、立体的“实践”范畴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和从抽象的人的世界到现实的人的世界的转变,实现了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目的的转向为表征的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是其对象,因而实践范畴就具有总体性,它实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与对象世界、事实与价值、科学范导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总体性是渗透着唯物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没有达到哲学的总体性,实践的人本的唯物主义才是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发展了哲学实践观,找到了把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存在着不同理解,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实践唯主义的理解和从思维方式变革角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实践哲学理论的创新,即提出了实践是人最本质、最切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于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研究的对象与肩负的使命的不同回答与解释,形成了哲学史上的不同学派。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派的回答与解释都是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以后,这些问题才从根本上获得解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之所以能达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对"对象、现实、感性"的本质诉诸着一种科学的正解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即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方式,而且也在于它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发展诉诸了一种实践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考李国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过程,又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的辩证过程。这样,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实质,构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基本价值、时代精神、现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五大核心要素和努力方向.只有在全面把握这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起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弗兰尼茨基认为,马克思强调人同其他存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实践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作为哲学人本主义,要获得关于人的本质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就要进一步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实践活动的本性决定了它要不断地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不断地指向未来。在此意义上,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就具有永恒的不完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宪臣  丁素 《学习论坛》2006,22(4):15-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诉求,更在于它的实践性指向。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的客观诉求,是其生命力再现的实践需要,是其自身完善的实践要求。作为世界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是因为中国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主要在于以实践对象为核心,在构建实践理念形态中,确立科学实践方式和改造、转换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3.
赵坤 《世纪桥》2013,(10):64-66
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它的提出和贯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的唯物辩证性质、革命性质和实践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的特质成为实事求是原则存在的根据。实事求是原则的伟大意义突出蕴含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大高潮之中。  相似文献   

14.
赵坤 《世纪桥》2013,(8):64-66
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它的提出和贯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的唯物辩证性质、革命性质和实践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的特质成为实事求是原则存在的根据。实事求是原则的伟大意义突出蕴含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大高潮之中。  相似文献   

15.
张智 《理论学刊》2015,(12):13-20
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真正具有当代性的内核,它为我们认识价值和社会主义价值提供了崭新的立足基点、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实践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关系性思维、主体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这五大马克思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成果,是我们当前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及其实践要求的科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实践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以往长期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体系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人们虽然一般地肯定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但具体研究中却只赋予实践认识论的意义,实践只是在同认识相联系时才显示自己的存在,实践自身的本质及规律没有得到深入和充分的揭示,这不能不说是以往研究中的一个缺憾。马克思主义崇尚实践,不仅因为实践具有认识论的价值,更因其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科学的实践观不以形成对某一对象的认识为终极目的,将这种认识转变为行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才是它的根本追求,它包含了认识论的内容,但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论。所以,不囿于认识论的狭小范围,从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度基础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关银 《探索》2003,1(6):133-136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在今天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中被凸现了出来,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多维度基础上的,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度基础,才能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变成具有工具操作性与真正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创新的新平台,全面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哲学发展逻辑的新主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从本体论上说,它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从认识论上说,它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自由的人;从价值论上说,它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的人;从历史观上说,它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相统一的现实的人.在当前阶段,以人为本之“人”的哲学内核是作为以上所有“人”之集中表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与执政理念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执政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是主体存在、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目的存在和手段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科学执政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体,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的正当权益是科学执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诠释和人本主义诠释存在偏颇之处。马克思的实践作为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和价值创生性活动,兼具科学和人文两种属性,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践观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辩证否定的批判精神以及永不枯竭的创造精神;实践观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内在超越精神,寻求具体、反对抽象的精神以及健康全面、辩证综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