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朱永嘉 《探索》2011,(1):46-54
一九○八年清廷颁布《宪法大纲》的宗旨是为巩固君权服务的,清末士绅发动立宪运动的失败,为辛亥革命胜利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是立宪派在革命阵营内部与袁世凯勾结一起,依仗北洋新军的实力,逼迫孙中山让大总统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国家权力以后,暗杀宋教仁,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最终废除国会,恢复了帝制。民国初年的历史宣告西方的议会道路和多党制在中国的破产,孙中山正是从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中,领悟到要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要在中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统治,要巩固胜利的成果,革命阵营必须牢牢地掌握一支属于自己领导的非常坚强而又非常革命化的军队。  相似文献   

2.
正1925年5月,冉钧自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成归国,到上海接受中共中央让他回川建党的重任。6月初,冉钧回到重庆,在杨闇公、吴玉章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冉钧协助吴玉章创办了重庆中法大学,并在该校建立了重庆最早的基层党支部,从而奠定了党在四川发展的基础。20天创办中法学校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失败,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吴玉章于1913年流亡法国,帮助蔡元培料理华法教育会事务。吴玉章归国后,与友人在北京开办了中法大学。  相似文献   

3.
正寻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这年2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同时设立留法预备学校,到1913年6月共有100多名学生前往法国。1913年孙中山领导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留法预备学校遭到取缔,吴玉章等人被迫流亡海  相似文献   

4.
改造国民性,是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主张。陈独秀作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核心人物,对改造国民性问题有其独到见解,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改造国民性”主张,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而告失败,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以图重振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11,(17):10-17
宋庆龄因为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及至成为中国史海中一个扬名千古的传奇女性。孙、宋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忠实的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是丈夫,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是她的革命导师。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余敏 《广东党史》2006,(2):38-41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爱国主义者。1917年7月为与复辟势力斗争,他南下护法,并一度取得胜利。后因西南军阀的排挤,护法运动以孙中山辞职而失败。护法运动失败后, 孙中山曾莅大埔县三河坝视察粤军和指示军略,使粤军士气大  相似文献   

7.
王瀚秋 《党史文苑》2013,(12):17-21
彭素民先生,是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地江西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家。他从19岁开始追随孙中山,参与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参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积极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筹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蒋春玲一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除当时革命大趋势,孙中山的主观方面的革命要求等因素外,一个关键性动因是列宁、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曾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三次革命(护国之役)和两次护法之役,又先...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谋划了当时中国的国家战略。他的思想与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具有相当的契合度。研究他的国家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奇怪的是他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而且在档案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在孙家的族谱上,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孙文之名是他10岁上私塾时老师为他取的,他17岁在香港拔萃书屋上学时,取号"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粤语中,日新的读音为逸仙,后来他的老师区凤墀就干脆给他改成了孙逸仙。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孙中山",其实是因误译得来的。当年,孙文流亡日本,他的日本朋友准备把他安排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显赫的人物,曾统治中国大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从"联共"到"反共",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公敌"。其实,他的发迹起家始于广东,准确地说,离不开孙中山对他的"垂青"。本刊现发表《蒋介石在广东发迹记》一文,让广大读者了解蒋介石在大革命前后如何博取孙中山信任,窃取东征、北伐和工农革命果实,一步一步爬上高位的。对于我们加深中共党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回顾历史,他既具有胸怀天下的政治品格,又有处理家国关系的政治智慧,以及讲情、崇理、尚法的个人素养。面向未来,他的家国情怀闪现着穿越时空的光芒,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更值得每一位有家庭观念和爱国之心的年轻人学习。三份遗嘱呼喊"救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了三个"伟大"来评价孙中山先生,那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形成初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陈独秀没有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二次革命论"产生的真正根源。陈独秀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中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早期活动中,曾经希望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曾于一八九四年(甲午年)夏上书李鸿章,要求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实现他“改良祖国”的宏愿。但是失败了。当孙中山在实践中觉悟到  相似文献   

16.
正宋庆龄,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因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他们的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既是自己的丈夫,又是自己的革命导师,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 原名陈庆同,这是按照陈氏家谱起的一个名字。1914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进步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彷徨苦闷,而陈独秀却在酝酿创办《青年》刊物,发动新文化运动。陈为了反映当时自己的胸怀和抱负,便借取安庆周围一座独秀山拔地而起之意,改名为陈独秀。 张太雷 乳名泰来,取义于“否极泰来”。上学时,改名张复,取义于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在上海与汤国梨结婚 1913年春夏,孙中山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窃国独裁的“讨袁之役”,史称“二次革命”。值此讨袁风云骤起之际,章太炎在上海举办了他与汤国梨女士的盛大“文明婚礼”,成为近代革命史上久被传颂的佳话珍闻。  相似文献   

19.
放弃错误主张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日本留学时,杨度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同他辩论过如何救国的方法、道路。在一次孙中山主办的宴会上,杨度曾对孙中山说:“我主张君主立宪,我事成,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我当尽弃自己的主张以助先生。”并举起酒杯,当众立誓:“我失败而先生成功,我当尽力以赴之!”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诺言。辛亥革命后,杨度曾先后支持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但均遭失败。从此,他从错误中清醒过来,放弃君主立宪主张,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受到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刊登有1923…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近代政党政治,辛亥革命发生前,革命党人多持鄙弃态度,认为只有“革命党”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民国建立后,他们顺应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接受政党政治的现实,将革命党改组为议会选举型政党,并在国会选战中获胜.然而,“宋教仁案”的发生,“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等人从迷乱的政党政治中警醒过来,重塑新型的“革命党”,对外主张一党独存,对内强调领袖集权、主义至上.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政党观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