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开拓了新视角。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部分抵消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趋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尤其是年长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源潜能,重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正处于能够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并具备将其兑现的现实条件。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需要政策制定者基于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把握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动态、秉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等人口治理策略,对社会和市场进行有效政策指引,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国云 《当代贵州》2014,(12):39-39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人口红利。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对此很少谈及,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蔡昉 《学习月刊》2014,(5):56-56
该书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推动高速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二元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地获益于人口红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乍丫根本性变化,人口红利也开始迅速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作者根据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赵晓在8月10日的《中外管理》上发表文章说,人从中年进入老年后就步入了"思秋期",需保养、调理以减缓老化。如今,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经济也将告别"人口红利"。中国能否以"思秋经济"来抵挡、平缓经济增长衰落大势呢?这绝对值得考虑。提供5个建议:1.大力发展针对"思秋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宅基地换房"是城镇化的制度红利和战略起始点,"三区联动"是城镇化的深化阶段与特色路径,"三改一化"是城乡统筹的深化与转型阶段,"城镇金融"和"智慧华明"则是避免"弱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路径。未来天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应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释放制度红利,促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最终在系统、综合考虑各个主体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基于索洛模型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人口红利、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高投资率被普遍视为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以资源配置优化为背景的索洛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索洛模型的分析前提是资源已经优化配置了。  相似文献   

8.
穷国变富而富国变慢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长期持续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2012年为转折点,之后似乎进入"结构性减速"也即变慢阶段。从理论上讲,普遍认为除技术进步自始至终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之外,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三因素与经济发展速度都呈"倒U型"关系,即低收入初始阶段、快速工业化时期以及年轻人口结构都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将使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变慢。与中国进入减速换挡阶段的既有普遍观点相反,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目前的减速很大可能只是暂时的,也非失速;整体上中国经济还处在求富阶段,没有到达发达经济体曾经的由富到慢拐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释放潜在结构红利为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舆论上要强化中国仍处在工业化求富而非去工业化变慢阶段的意识,全力助推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检索2003年至2010年我国有关人口红利问题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之争、度量标准、持续期限等,并梳理出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条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充分实现第一人口红利,才能用在此期间积累的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以收获第二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滑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正在消失,按照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很难找到经济潜在增长动力。因此,挖掘新的潜在增长点,提高潜在增长率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核心是通过供给侧改革突破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制约。贫困地区作为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重点领域之一,具有资源开发潜力大、要素供给潜力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空间大、城镇化发展空间大等发展潜力。在新常态背景下扶贫不再是简单的转移支付,应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以扶贫为手段,恰当运用各类扶贫措施积极挖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达到增加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形成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正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十个方面的经济变局。变局一:"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其原因有:"人口红利"消失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饱和了;投资的边际效益下降了;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拉动GDP增长的能力减弱了;国际环境总体不如以前了;基数很高后导致基数效应作用减弱了等。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我国经济增长正进入新常态。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全新的正常状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遭遇增速换挡、发展减缓等挑战。新年伊始,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适应新常态,需要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新常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效率的提高;要建立效率较高的"新常态"需要设计一个好的体制;破解现实难题需要从机制设计上变革创新。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增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其原因是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宏观经济参数和调控工具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要求相应地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为此,要加快改善劳动力结构,提升劳动力质量;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体制机制红利。  相似文献   

14.
曾帅 《当代贵州》2020,(19):44-45
站在"新基建"政策红利的风口,贵州抢抓战略机遇、发挥先行优势,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影响稳投资、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更是着眼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25-27
反腐,本是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红利。公权力与资本相结合,能在短时间里完成经济增长任务,创造出“经济奇迹”,但却是以牺牲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为代价的。其实,反腐管住了公权力,也就解放了经济。  相似文献   

16.
常修泽 《学习月刊》2013,(5):36-36,4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红利"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研究中国的改革红利,首先应研究由诸种红利构成的"红利家族",特别是"红利家族"内部的关联性问题。这涉及"红利家族"内部的分类。依笔者之观察,就其各自能量变动趋势而言,至少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能量趋于"枯竭"的红利。这其实也是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疆阿克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有效就业,通过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切实关注民生,消除老年人贫困现象等方式加快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们要科学推动收获“人1:7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贵州依托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让更多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助力多彩贵州跨越发展。清爽的气候、独特的山水、多彩的人文、优质的服务,吸引着世界游客一路向黔游。贵州顺势扬帆,起航全域旅游。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51亿人次、3140.58亿元,分别增长36.6%、40.1%,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井喷式"增长,凸显着全域旅游发展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化率超过50%以后,大都市区凭借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构成一国经济增长的中枢。我国传统城市化模式导致的单中心城市拥挤效应严重,中小城镇投资效率偏低,成为近年来经济减速的重要成因。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汽车社会"与"地铁时代"的来临正在推动大都市区形成。大都市区的规模扩展与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集聚与外溢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大都市区要实现效率性、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应科学制定规划,遵循分期开发的原则,改善基础设施与市政公共服务,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