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认真读懂群众的表情,学会"看群众脸色"办事,才能用好手中的权力,才能真正服务好广大群众。看群众"脸色"办事体现党的宗旨。群众的脸上,显示着真正的社情民意,流露着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实的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发展城市基层民主需要政府正确主导,警惕"越位",防止"缺位",避免"错位"。还需明确,坚持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在社区建设中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原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广泛而主动的参与,社区民主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程彦林 《求知》2014,(3):40-41
<正>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心系群众,首先要做到"身入群众",这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在深入群众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天津石化化工部党委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党建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向镇海炼化学习、向李安喜同志学习的活动,加大治理"庸懒散"的力度,引导两级干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更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新准则。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唯有真正领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检验政绩的终端在人心"的内涵,才能真正处处关心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进而当好公仆、服务群众、赢得人心。回望历史,刘伯承元帅那句话引人深思:"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为什么不跟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强调:"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贯  相似文献   

6.
吴亮 《瞭望》2008,(10)
委员的提案要真正能够将群众的呼声、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出来,要多反映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3月5日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时,广州政协副主席"炮轰"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严"字为主线,强调推进党的建设必须"严"字当头,表明党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管党治党的新要求新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自觉,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真正做到让党放  相似文献   

8.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 :必须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实质 ,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 ,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制度和纪律体系建设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政治权利 ;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改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 ,防止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施政水平 ,千方百计造福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报载,被盐城市委树为党员干部榜样的响水县监察局长王益民,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却从不接受感谢者的任何"意思".他说:办公事得私利,岂不要让人戳脊梁! 处理公私关系要防止群众"戳脊梁",这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后顾之忧".有此后顾之忧,方能自重自律,防微杜渐;有此后顾之忧,方能反躬自省,力戒杂念.而时下,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仿佛很缺乏这种"后顾"意识.他们到处伸手捞钱捞物,到处插手为亲属子女"办实事",以权谋私的胆子大得很是可以.对这种人,群众自然要戳脊梁.而他们又全然不顾,不知是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脊梁正为千人所指,还是虽知脊  相似文献   

10.
共享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外显了三个方面的负面表征。一是共享平台内生的负面表征,包括随意定义平台、规制"自留地"、规避政府监管。二是持有经济民主主义理念引发的负面表征,包括开源表象与内核不民主、全面开放与天然垄断、进步但自利性监管等。三是依附风投逐利资本导致负面表征,包括分化和垄断。通过考察这些负面表征发现:在全球化过程中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正在分化,真正的共享经济在快速成长,虚假的共享经济也不断涌现,一些共享经济从"我的就是你的"式慷慨,变成了"你的就是我的"式自私。这就提醒理论界要帮助真正的共享经济发展,要防止虚假共享经济潜在的危险,而且首先要关注的是共享经济领域中的"数字利维坦"问题;行政监管则要包容审慎,既要切实维护真正的共享经济又要严加监管虚假的共享经济,对不同的负面表征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才能增加行政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建立阳光政府,是有效防止政府权力异化的重要途径。建立阳光政府、防止政府权力异化的关键在于让政府权力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下运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必须构建一套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舆论权、罢免权。  相似文献   

12.
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领导干部心中必须时刻装着群众 ,真正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 ,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此 ,要认真体察民情 ,要广泛倾听民意 ,要想法为民解忧 ,要敢于为民泄愤。  相似文献   

13.
吴鹏 《党政论坛》2001,(5):32-34
最近,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关心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才能够真正代表并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课题.笔者以为,党要真正能够代表并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切实解决好政权、政策和政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勇 《理论探讨》2004,3(6):87-89
从权力授予的来源看,任命制是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命制不利于防止权力异化,考虑以真正的选举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制度.列宁强调人民群众的选举和罢免干部的权利.斯大林将任命制作为干部工作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扬弃"任命制,毛泽东把破除任命制,实行选举制,作为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江泽民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任命制逐步扩展为多种任用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大举措.任命制将随着党内民主的扩大而不断自我否定,从而从组织上防止权力异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绍兴市委宣传部紧扣群众新需求,通过联合市文广旅游局、市文化馆等部门开展文艺巡演活动,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丰富、更精彩的文艺节目,让群众主动上台把美好精神面貌演出来,让民间文艺团队在走亲互动中活跃起来,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新引擎、主阵地和群众向往的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早在1925年末撰写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振聋发聩地讲:"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邓小平也说过,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才会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苏区廉政建设之所以能创建历史上"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秉持了"人民主体"这一核心理念:政权归人民所有,权力由人民赋予、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这一理念深刻启示我们:廉政建设必须依靠人民民主,真正实现权力由人民赋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5,(7)
<正>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和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作风建设、防止"四风"反弹,根本上必须要强化常态思维。要通过铸就作风建设新常态,彻底铲除滋生"四风"的土壤,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成果,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习近平  相似文献   

19.
孙惠玲 《民主》2014,(4):26-27
<正>"减负"已成为2014年的高频词。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这次的"减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顽症,真正走出以往"减负"有令难行的怪圈。纵观各级教育部门已出台的众多关于"减负"的有关规定,有两点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一是"减负"令大同小异,都注重从"减"上做文章,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降低教材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赵红艳 《学理论》2013,(28):34-35
建设幸福城市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就是要扎扎实实创造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在全社会培育科学健康的"幸福文化"是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提高群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