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2年在西北和东部两县的质性调查数据,以家庭重大事件——分家为线索,分析了这一事件对农村家庭中较晚结婚的儿子的影响,验证了分家制度造成农村多子家庭中排行靠后的儿子在婚姻机会以及发展方面持续地被剥夺,并且发现习俗文化使各阶段的剥夺均被合法化,因而无论是光棍本人还是其他社会群体均对此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文中所指不完整家庭仅指:父母离异、因意外事故失去亲人的家庭。不完整家庭对一些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思想畸形。通过对不完整家庭的学生的思想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坚持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中摸索出一些教育与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2,(11):37
这封求助信是病儿的父亲直接发给我们的。经过编辑向医院和本人核实,内容千真万确。一个本来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儿子身患重症,父母为其治病已经负债累累,家庭也一贫如洗了。为了救儿子,其父仍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筹集医疗费,怎奈杯水车薪。听着病儿父亲泣血的呼唤,我们决定在杂志上刊载这封求助信,希望爱心读者能帮帮他们,救救这个年仅9岁的少年——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笔特殊的捐款.一个团的官兵帮助一个特困家庭走出不幸的阴影.今年2月26日,天津一新闻媒体对天津蓟县农民丁秀芬异常磨难和不幸的披露,在天津警备区某团的全体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死了丈夫,失去儿子;罹患神经官能症,又因骨癌高位截掉右腿;一万多元的债务,两个年幼的女儿……故事的主人公竟如此磨难,家庭如此不幸!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6.
家庭的不幸 1986年冬,赣南崇义县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又开始了。李道海的三儿子袁志贵终于如愿以偿:参军入伍,保卫祖国。 可是,阿贵入伍没多久,袁家的灾难就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倒金字塔式"的养老结构变得愈加风险重重。不作为父系家庭的正式成员并且原本不承担赡养父母责任的女儿,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养老本该是儿子的责任,并且此义务承载着天然的伦理性意义。"女儿养老"这一新习俗的出现,表现了社会变迁中传统养老模式中性别差异的价值和伦理基础与现代结构相互冲突与互补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人生三愿     
邹珊 《党政论坛》2013,(18):56-57
许多年前,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赖建诚给儿子“人生三愿”,气哭了儿子的故事,一时脍炙入口。为了完成儿子小学二年级的家庭作业,他曾许下人生三个愿望,“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赖建诚说,他的三个愿望都很小,有时可以全部达成,有时也会无法如愿。每个月、每个星期的达标率都不同,但正因为不是鸿图大志,他每天都可问自己愿望达到了吗?  相似文献   

9.
“家风”即“家庭风气”的简称。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缘于山西省的两则佳话。其一:省长胡富国把大学毕业的儿子送至西山矿务局下井作业,告诫他“不要有‘省长的儿子’的优越感”。他说:“我作为国家高级干部,首先要管好我  相似文献   

10.
曹凤云 《学理论》2014,(33):27-28
在当今物质社会,当缺思想少信仰、重外在轻内涵成为常态,当家庭管理中把孝子解读成孝顺儿子,当社会生活底线频频被突破,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再次绽放出光辉,并承担起了社会道德重塑之责。家国天下思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福建农村地区收集的调查数据,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信仰知识、信仰信念和仪式参与三个维度考察了农村婚姻礼仪中民间信仰的家庭代际传递过程。结果显示:婚姻礼仪中的民间信仰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父母的婚姻礼仪民间信仰对子女的婚姻礼仪民间信仰正向影响显著;相较于婚姻礼仪中的民间信仰知识和信仰信念,仪式参与的代际传递效应更为显著,前两者更多受亲子关系、子女的择偶态度和职业的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对婚仪民间信仰的代际传递不存在显著影响;婚姻礼仪中民间信仰的家庭代际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母信仰知识对女儿信仰信念影响的显著性高于儿子,父亲信仰知识对子女信仰知识影响的显著性高于母亲。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3)
以不容乐观的社会婚姻家庭现状切入,突出重读经典之迫切性,旨在让经典重现。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结合当代实际与自身理解,从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三个方面归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作家对婚姻家庭的阐述。这也是在畸形婚恋观泛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今有效缓解社会恋爱婚姻弊病的一剂良药,对建设美满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因为母亲是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儿子怕同学嘲笑,竟然闹罢学抗议。最近,为了让儿子重新回学校读书,家住乌鲁木齐市团结路大湾社区的这位母亲只好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读了这篇报道,笔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十分同情这位母亲,由于家庭困难,为了解决丈夫看病和儿子上学的问题,她不甘心领取低保金,而是在社区的帮助下当上了卫生清洁员。这是不向命运屈服、靠劳动改变生活状态的壮举,实在值得敬佩。可这一壮举反而给儿子带来许多的麻烦,最终不得不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报载:上海在全市普遍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的基础上,不久前,评选出了“十佳孝星”、100个“孝亲敬老”模范儿女、1000个“孝亲敬老”模范家庭。笔者为上海的评选“孝星”活动叫好!“百善孝当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此,有“程门立雪、寸草春晖、卧冰求鲤”等成语流传千古,有“沉香劈山救母”、“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感召后人。然而,近年来,子女不孝的劣迹却屡见报端:有的老父送儿子上大学,替儿子背着沉重的行李,摔倒在校门口,儿子不但不扶还说老父“丢不丢人”;有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城里的政府机关工作,老母亲提着…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新事     
1、浙江省永康县农民应维钦(右)卖掉摩托车,购买了消防器材,与丈夫、儿子、女儿组成了家庭义务消防队,并自费安装了火警电话,至今已为乡村农民灭火12次。这是他们一家在作消防表演。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6,(11)
编辑同志: 逛庙会本是北京老百姓春节期间选择的适合家庭消费水平的娱乐活动之一,但对于我们12岁的儿子凌淳和与他同岁的小朋友潇潇来说,今年的庙会却带来了一场灾难。 大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结伴到龙潭湖公园逛庙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子女性别结构"与"家庭经济约束"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不仅具有明显的"男孩偏好",而且存在"儿女双全"的想法;具有相同性别结构的生育意愿要高于不同性别结构的;有限的家庭经济收入限制了流动人口继续生育的意愿,性别结构中含有儿子的生育意愿要远低于性别结构中都是女儿的;"男孩偏好"与"家庭经济约束"交互作用使得流动人口生育子女数最多为三个;老一代与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阶层的提升能够增加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6,(10)
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笔者注意到有这样一个现象,极少数贫困家庭的户口上只剩下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当问及知情人其家庭情况时,回答是:分家了,几个儿子都是做生意的,城里买了房子,有钱。几个儿子都有钱,为何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家还是贫困户?知情人透露说,分家后可享受低保兜底等精准扶贫政策。他们村上识别精准扶贫对象时,是按照户籍为单位确定的,只要子女不在户籍上,家庭收入就不计算在内,分家后的老人家自然就是"贫困户"了。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逝世42周年。我怀着对这位伟人的无限崇敬,在北京采访了他的二儿子、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的陶晓光。待人谦逊、作风质朴、年已古稀的陶晓光,在向我介绍其父生平时,依然充满着敬爱和思念之情。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陶行知1981年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清贫家庭。1914  相似文献   

20.
老怀 《侨园》2012,(10):42-43
失独家庭的哀伤与悲痛 2012年“六一“儿童节,郑州市民戚冉又去了趟陵园,去看望长眠在那里的儿子.对于48岁的戚冉来说,因为孩子,所有的节日都像清明节.半年前,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唯的孩子,她的笑容从此消失了.此前,医生曾劝戚冉,希望她尽快摆脱痛苦,才能逐步摆脱重度抑郁.但戚冉控制不住,每到节日都怕儿子孤单,哪怕是儿童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