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4):74-74
有一个人,姑且叫张三吧,在京奋斗多年,终于买了套房,特高兴,收房那天,就给老家朋友打电话,想让朋友分享一下喜悦——甚至一丝炫耀。掏出手机正要拨号,哗啦一声,一条短信飞奔而至,赫然在目的是这样几个字:“河北移动欢迎您。”哦,张三拍了拍有些发烧的脑门,原来这是河北的燕郊。这是和《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出差时,他讲的一个段子,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2.
由于希特勒的战争,苏联至少丧失一千二百万人口,苏联声称其丧失二千多万人口。在波兰,希特勒夺走了六百万人的生命。希特勒企图灭绝犹太人——在德国控制的势力范围内,希特勒的屠刀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但是他的企图,由四百到六百万犹太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的残杀,从而使幸存的犹太人感到即是天倒地塌,也要创建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正因为希特勒灭绝人性的屠杀,犹太人第一次创立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说,希特勒的暴行杀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来信     
《南风窗》2016,(25)
正1段子与雾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相伴相生的,但是我认为段子和治霾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治霾在当前只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寄希望于底层舆论推动治霾好似不大可能。那么,段子的产生,充其量是一种异化的反讽。段子之所以传播效果好,恰恰是迎合了网络传播短平快+娱乐化+逻辑混乱这三个特点。不说些看似有理实则逻辑混乱的话,都难以占领段子市场的高地。我不知道段子手们是自身没逻辑,还是有逻辑但用没逻辑的话来愚弄人们,这些键盘侠的"贡献"所消解的不仅仅是群众对治霾的愿望,更进一步讲,是对群众逻辑思维的腐蚀,当人们沉醉于无脑的  相似文献   

4.
段子     
我在江湖上浪得虚名,熟悉的人都说我善讲段子。别人讲段子多是编的,我讲的其实多是真实的。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某领导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看见床前明月光,怀疑地上起了霜。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想故乡。秘书听了,激动不已,说领导这诗写得太好了,比李白的诗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5.
对相声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有一段著名的贯口活(相声术语)——报菜名。演员将上百个菜名一气呵成地背出来,节奏有松、有紧、有快、有慢、有起伏、有高潮,整个段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因此广受听众喜爱。它虽然是相声演员练习基本功时常练的段子,但说好了不容易。高明的演员在表演时可以做到内紧外松,既字字入耳又让听众听着舒服。  相似文献   

6.
李润泽 《南风窗》2013,(16):74-75
"双面外交"不见得会左右逢源,中韩乃至美国的担忧越来越强烈,而国内的保守派们也对安倍的模棱两可颇为不耻。参议院选举后,他或许就要显露本来面目了。东京永田町(日本参众两院所在地)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段子——首相捡到了传说中的神灯。神灯精灵说:给你实现一个愿望!略作思忖后,首相提出:"我要建立长期政权!"神灯面露难色:"政治家让人失望、媒体恶评如潮。想咸鱼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24)
正为什么在雾霾天我们就热衷于说段子、传播段子?当我们说着段子时,我们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入秋以后,北方一些城市又开始时不时地受到雾霾的严重侵袭。这似乎越来越不像是个重大新闻了,大家对于雾霾也渐渐习以为常,不过关于雾霾的种种新段子还是会适时地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雾霾似乎总是与段子联系起来,段子手们总是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每一次雾霾的具体情境编造着新的段子,而网友对于段子也保持着不衰的热情。这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雾霾天我们就热衷于说段子、传播段子?  相似文献   

8.
歧视与隔阂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4):4-4
"你是哪里人?"在人际交往中,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这反映了地域认同感的存在。地域认同感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面,一面是对家乡(人)的高度认同,另一面是对其他地域(以及那里的人)的贬抑,这造就了包裹在很多地方身上正反两面的双重神话。此类神话的受害者,以河南人为甚。族群也是制造认同与歧视的基本单元。在以族群关系为表象的冲突时不时  相似文献   

9.
刘代领 《法制博览》2010,(18):14-14
贾迪·波德默是一名成功的犹太商人。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快评     
《南风窗》2002,(16)
目前,“美籍以色列人公共事务委员会”在怀俄明州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该会可视作是美籍自由派犹太人最高层次的聚会,与会者非富即贵。这些早已定居美国的自由派犹太人的想法当然不同于大多数从东欧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他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他们用感恩之心,看待改变了的人生角色,时刻保持一种坦然的平常心,自觉履行角色的使命和规则,把握了自己的人生。01人生转变带来新的任务到今年8月,我在住总市政道桥工作已经一年了,我从一个报社的发行专员,转变为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除了工作角色的转变,我还迎来了一项振奋人心的工作任务——参与党组织开展的群众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东这块拥有大量石油却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至今仍有一个深深的伤口难以愈合,这就是巴以问题。经过5次战争和无数次的冲突,以色列成为了该地区的军事强国,在四周阿拉伯国家环伺的境域里,以色列时刻保持着警惕。犹太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多次的实战打出了以色列军队的名气,更使其空军享誉世界。而在近几年的巴以冲突中,吸引人们视线的却不是“大卫之拳”——战斗机部队,而是知名度不甚高,但却同样凶狠的直升机部队。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看似无形的,它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曾让空谈者有了道德虚幻论的借口:而事实上,道德的力量是有形的,它通过一个人的精神与气质反映在举手投足间,让人受到心灵的感染或震撼。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报告     
《南风窗》2014,(26):24-25
热衷分享吃喝玩乐信息,自拍,喜欢娱乐明星和看段子,有时激于义愤而转发社会热点微博……这也许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在舒适的物质与开心的娱乐中享受生活,被刺激时偶尔发出反射式的怒吼。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法制博览》2010,(18):54-55
1894年,35岁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受诬向德国人出卖情报,被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终身监禁。一年后,一名与此案有涉的间谍被擒获,证实了德雷福斯的清白。然而,国家尊严和荣誉高于一切,国家不能向一个“个人”而认错,不肯为德雷福斯翻案,反而宣判真凶无罪,间谍被释放,而德雷福斯——“为了国家利益”——继续流放荒岛。  相似文献   

16.
十一月的南斯拉夫,清晨是冰冷冰冷的,铁路两旁的野草上结了一层霜,象是谁把盐撒在地上一样,银白一片。我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只身从南斯拉夫联邦首都贝尔格莱德乘火车来到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离开大使馆一个人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不免有点紧张。火车刚进站,我就将头伸出窗外,想早点发现来接我的人。车徐徐进站。突然,在白皮肤,红头发、高鼻子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个中等身体的黄种人挤过人群,向我走来,刚靠近窗口,他就用中国话问我、“你是刚从中国来的吧?”“是的!”我姓刘,比你先到半年。”在异乡遇到自己同胞,心中  相似文献   

17.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犹太民族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其命运是悲剧性的。在长期的流亡和迁徙过程中 ,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沙皇俄国是一个地域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大殖民帝国 ,在这个被列宁称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的大帝国中 ,犹太人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苏联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 ,由于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 ,苏联犹太人的际遇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 ,因而导致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苏联犹太人中间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8.
<正>吉赛尔斯是对的:这场危机和他们无关,这场危机和乌克兰这个刚刚起步的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有关。"那么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呢?"我问约瑟夫·吉赛尔斯。这位乌克兰老牌持异见者、犹太活动家、乌克兰"卖当"运动的强烈支持者,刚刚向华沙群众传递了运动大获全胜、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的消息。"没有犹太人的角度,"他回答说,"分裂两边都有犹太人。"他说得太对了。比如,乌克兰犹太人基金会主席亚历山大·费尔德曼就是著名的支持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的国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时因为离炮火不够近。——罗伯特·卡帕饱受非议的大师战地摄影家卡帕(Robert Capa)是一支35毫米镜头。如果说135毫米镜头属于人像,那么35毫米镜头则属于人文。当被摄者的呼吸喷到摄影师的脸上,欢乐、惊愕、恐惧、绝望也同时蔓延到双方的每一个细胞——这些活生生的情绪同光线一起被记录在胶片上,这时快门记录下的已不再是一个人,一处场景,而是一个时代。对那些战地记者来说,摄影已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是一件武器,一个伙伴,一座堡垒,一种生存状态。如果说人类的战争是一种绝症,摄影就像吗啡,它无法治愈什么,但是在弥留时刻,它是王道。  相似文献   

20.
帕特里克·布坎南是美国社会—文化保守派主要代表人物,曾两次参加总统竞选。2004年3月1日,他在《美国保守主义》杂志上发表《战争将无止境》一文,抨击新保守派弗洛姆和珀尔去年出版的《终结邪恶——如何打赢反恐战》一书。文章认为新保守派为对伊动武所作的各种辩护都是荒谬的,他们在本质上是亲以色列的,他们正在企图把美国推入战争深渊。但新保守派的得意时刻正在结束,美利坚帝国的漫长退却已经开始。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