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于社会组织概念首先要涉及到“社团”和“社区”的概念,从“社区”到“社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概念体系最初是19世纪中期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的。他把“社区”定义为初级社会,是靠礼俗来维系的一种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玲 《理论建设》2005,(5):79-80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异常发达和成熟,并且历史悠久,体现这一文明的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十分强有力。由于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觉的文化精神同自在的文化模式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而是呈现出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使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世慧 《宁夏党校学报》2005,7(3):F0003-F0003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一书由著名学者高放、王缉思担任学术顾问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德喜、钱镇、林等著 ,重庆人民出版社 2 0 0 4年1 2月出版。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的逐步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外国政界人士和诸多学者 ,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特别关注中国政治的发展 ,而且不断有人指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少人仍将中国视为威权或专制而非民主体制的国家。然而 ,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共十六大以…  相似文献   

4.
李强  温飞 《前线》2016,(2):7-9
正我国是超过13亿人的超巨型人口社会,而且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在这样一种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进行社会治理,难度巨大。怎样才能实现超巨型人口社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  相似文献   

5.
何志清 《唯实》2001,(1):57-59
一《中共中央关于面向 2 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以下称《决定》) ,针对新世纪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艰巨任务指出 ,要“努力建设好一支不仅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而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党校作为培训这支领导干部队伍 ,提高其素质的主渠道 ,毫无疑问 ,应当建成现代化的党校。培训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呼唤现代化党校 ,只有现代化党校才能培训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二建设现代化党校 ,必须立足于新世纪 ,具有战…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从历史看,从古代的儒家孔孟至近代的改革先驱,他们都表现出追求小康美好社会的愿景,并对中国古代或近代社会政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过,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小康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似乎已日渐式微,但这并不是说这种传统思想的深远意义和重要精髓业已消失殆尽。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康概念被我国政府重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政治意义。新的小康概念既继承了富国强民、追求太平的传统思想,又融合了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本文首先探讨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于钦读 《奋斗》2007,(3):7-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功能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