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我和龙云是汇文中学同届同学。读高中的时候,彼此不熟,只知道那时他爱踢足球,个子矮小,却动作机敏。稍微熟悉一点,是在"文革"中,那时北京中学分成两派,我们同为一派,自然便亲切了许多。我们汇文中学是男校,除了每年国庆为到天安门广场去跳集体舞,和临校女十五中的女生捉对练舞之外,和女同学接触有限。"文革"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关锋是“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从1966年5月28日成立中央文革小组,他就是小组成员,1967年1月又兼任全军文革小组副组长。然而,1967年8月30日,他就以所谓“乱军”即“揪军内一小撮”的罪名,和王力一起被打倒了。  相似文献   

3.
高勇 《现代领导》2014,(5):43-45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我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这里认识了四位台湾同学,他们分别来自台湾金融界、文化产业界、教育界、政府部门,并且是这些领域中的高管和主要负责人。自去年入学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彼此从陌生到现在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四位台湾同学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处处呈现出他们可敬与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5.
1993年,在中山公园由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我认识了黄埔老人李甦,那年他已经90岁。他说他认识我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2总队炮兵1队毕业),他们常常一起参加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的会议,还常常住在一个房间。就这样,我和李甦的接触越来越多,也渐渐了解到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历经磨难,但始终热爱国家,坚持为黄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郭平坦 《台声》2003,(10):12-14
台湾民进党执政以来,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了推行“去中国化”,他们动辄把来大陆沟通交流的政党和人士称之为“卖台”,好像他们从来就泾渭分明,没到过大陆似的。面对民进党人的倒行逆施,现在,有人站出来讲话了。本文作者郭平坦先生是原全国台联副会长,曾长期分管联络工作,他要说的是——  相似文献   

7.
江青、康生、陈伯达急忙为自己开脱 实际上,应该说“揪军内一小撮”在“文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中就有了:……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8.
A………………“哟,这不是土根家的小铃铛吗?几年不见,都认不出来了!”我和夏威夷在超市里买东西,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我回头一看,是同村的桂花婶婶。  相似文献   

9.
孟祥才 《春秋》2010,(2):17-18
1967年4月间,以戚本禹批判刘少奇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清宫秘史)》为标志,掀起了“文革”中的所谓大批判高潮。此后,全国的大报和各地造反派办的多如牛毛的小报。发表了连篇累牍的批判刘少奇的文章。我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所“文革”小组成员,自然也积极投入这场批判运动中。  相似文献   

10.
朱培尔 《大连干部学刊》2013,29(5):64-64,F0003,F0004
上世纪90年代,辽宁书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书法与篆刻皆长的中青年书法家,王家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多年来,家胜以他一贯的低调和谦虚,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对书法、篆刻与绘画的创作与探索之中。更是以一种文化良知与文化自觉,坚定执着地为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事业默默耕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胜自从2003年担任市  相似文献   

11.
郭平坦 《台声》2003,(11):21-23
吕秀莲在民进党人士中,吕秀莲是比较早来大陆的。那是在1990年7月。这很不容易,她因“美丽岛事件”被关押10年,1990年5月才被特赦出狱,出狱仅两个月就来到大陆,说明大陆之行是她在狱中早已酝酿考虑好的。作为乡亲,我们热情地接待她。时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林丽韫、联络部长林钗与她座谈并宴请。席上主宾相处亲切友好,谈笑风生。因为吕秀莲是学法律的,她要求见一见大陆的法律学者。我们就安排她到大陆法学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那里她见到了大陆法律界泰斗、法制史专家曾宪义,刑法专家高铭暄,民法专家赵中孚、诉讼法专家程荣斌等学者…  相似文献   

12.
萧淑贞 《台声》2003,(7):24-25
我与阿月在哈佛相识。去年,我在哈佛做访问学者,阿月陪同她做访问学者的丈夫。初见阿月,是在孩子学校附近的公园。那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她的儿子与另外一个台湾孩子一起玩,起了一些小争执,阿月将他们叫在一起,和颜悦色,又循循善诱,让两个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直至两人都满意地离去。人种在异域总是显眼而敏感的,同样的肤色容易有心理的亲近。互致问候后,才知道她来自台湾,而我的女儿恰好与他的儿子在同一个班。我称赞她:“你的教育方式很好,很特别。”阿月谦虚地说,我是搞幼教的。简单的寒暄之后,心下也没有太在意,只以为是偶然的相遇。…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于一个把事业、奉献、他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来说,年龄永远是次要的。笔者认识的一位老华侨、慈善家卢章煌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用高尚的品格经营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如今可谓功成名就,但他低调处事,永葆和善、仁慈之心,且谦逊地认为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这位和蔼可亲的华侨身上确实有许多给我们启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舒暲 《友声》2015,(1):38-41
<正>戴维和伊莎白·柯鲁克教授夫妇一家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家庭,一家四代人都扎根在中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把中国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家园。戴维1910年出生于英国,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是位反法西斯的国际主义战士,参加国际纵队,投身于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斗争。1938年到上海,期间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后又...  相似文献   

15.
(一)其实琦君的世界与我这个商人的世界是很难沾上边的。琦君的世界是纯文学的世界,纯真得似儿童的世界。但她却偏偏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时常想起、忆起、久久地处在赞叹之中并冒昧地要动笔去纪念她。  相似文献   

16.
王丰 《台声》2005,(11):34-34
初次见到林萧吉紫女士,她便连忙向我们解释,此次纪念台湾光复活动萧道应先生的子女没能亲自来,只得拜托她来,而她所讲述的那段往事,在平凡的点点滴滴中再现了敬爱的叔叔萧老一生的辉煌。萧道应先生是台湾客家住民六堆民团的左堆人,1916年出生。先祖萧光明因经商致富,光绪初年他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11年举办的河北农信杯我的政协我的家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我省各级政协和广大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成员的大力支持,收到了大批来稿,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因版面所限,共发出38篇。现根据文稿内容和表达水平,评出以下奖项。  相似文献   

18.
<正>拿到《心画》这本书,我的直观感觉是大气不俗气,别致又雅致,创新并出新;封面设计有美感,摄影插图有动感,内容呈现有质感,其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让人产生高品位精神追求之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9.
那是一组为芸芸众生已经长期仰视的思想偶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种姿势保持的太久,终究很累,何况还是仰视!终于一本轻松的格言集,给了我们一个平视偶像的姿势,这种平视其实更人性,也更贴近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顾邦兰,1993年随丈夫从老家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县来上海打工,一干就是14年。从事保浩工作11年来,顾邦兰从来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家里还有两个刚上中学的孩子,可她总是笑着说:“上海需要我,道路保洁不能没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