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议嫁得好     
女人经常议论的话题很多,嫁得好与不好是其中一个;男人经常议论的话题也很多,娶得好与不好似乎不在其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可以在女人中引起热烈的议论,如果要男人辩论"干得好不如娶得好"则可能被认为是没事儿寻开心。对待嫁娶的感受,男女有别。  相似文献   

2.
“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形容中国体脑倒挂、知识分子收入少的两句口头语。10年以后,这种状况大有改变,在知识分子中已经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是,这些富翁绝大部分是下海经商致富的,或者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是在外资企业高薪致富的,在工薪阶层中,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任职的知识分子中,不炒股票、不捞外水,单靠本单位工资、奖金就成为百万富翁的,还极为鲜见。因此,当我得知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已经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时,便…  相似文献   

3.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给中年知识分子增加工资的决定,得人心,顺民意,得到了党内外的一致赞同和拥护。可是,也有少数人,由于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对这一政策很不理解,认为这是把“知识分子捧上了天”,“现在是九路军比八路军吃香”等等。这些议论表面上看仅仅是要不要给中年知识分子增加几元钱的一桩小事,但实质上是关系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能否落实,四化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大问题。对此,本文试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具有“领导地位”的特征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统战工作对象,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又具有“被领导地位”的特征——如何理解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文人相轻”是一个悠久而又沉重的历史课题,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的曹丕就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1]的感叹。可是,知识界的这一陋习并未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知识分子自身的不断进步而消失,某些时候,在某些知识分子身上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愈加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对知识分子的自身伦理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需要思考与整理这一知识分子痼疾的种种问题。一所谓“文人相轻”,是指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着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考证,“文人”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在《尚书》和《诗经》…  相似文献   

7.
张新实 《创造》2009,(1):98-98
每次选拔任用干部都会引起另一些人的想法,“为什么用他不用我”,“他的能力还不如我”,有这想法也属正常。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总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短处,拿自己的经历比别人的资历,拿自己的职位比别人的职级,比来比去心不服,气不顺,埋怨起对其不公,就会影响情绪,波及工作。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以来,知识分子那种“我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导师般优越心态和英雄般殉道精神受到全面颠覆,他们渐渐地淡出公众的视界,似乎静默地消逝在大学之中。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身在大学,却心系社会,尤其在这个社会剧变的转型时期,所以,当代知识分子在被边缘化的同时,又存在一种重建知识分子权威的努力,这体现在批判精神的再度崛起之上。然而“事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在他们不能安然向学,“心有旁鹜”之时,日益精细的专业分工,市场社会里的实利的价值衡量标准和反权威的后现代倾向给知识分子的公共言说的资格和效力增添了新的障碍。一面是向…  相似文献   

9.
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之一。近年来 ,在温州地区屡屡发生的村民罢免村干部事件 ,引起了对如何建设农村基层民主的议论。本文就这一现象分析了村民罢“官”对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意义和村民罢“官”的原因 ,并从村民罢“官”这一现象看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开阔视野     
大学生首次就业薪水低于农民工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首次就业的薪资水平也一路走低。2006年年初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的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月平均预期工资水平为1100元,而我国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对首次就业的预期月薪水平仅为1000元,人们对投资“教育”产生了一个深深的怀疑:我们是否进入了一个新“脑体倒挂”时代?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过“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等“脑体倒挂”现象,那时候的脑力劳动者大多就业于体制内部门,货…  相似文献   

11.
近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专版在头条位置刊登出一条消息,义乌一老板承诺资助10万元后当选村长,在当地引起不同反响: 部分老板担心这事有贿选嫌疑;村民中几乎所有人都点头称好;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老百姓对他们相信一些,至少他们不大会拿村里的钱。”也有人议论:“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等价值取向成了很多女大学生的共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思考。笔者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献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3.
金沙水 《群众》2000,(2):58-60
在我们干部队伍里,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重大典型:一个是亿万人民敬仰和爱戴的好干部孔繁森,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另一个是人民憎恨和唾弃的大贪官王宝森,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对这两个典型的出现极为关注,并纷纷加以议论,甚至有人戏称之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两森现象”。如果用清官和贪官的尺度来衡量的话,这个问题并非今天独有,过去历朝历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就拿清朝来说,顺治末年、康熙初年的于成龙,虽官居两江总  相似文献   

14.
冷观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穷?》一文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穷,一是因为国家对基础教育及科研的投资相对减少;二是因为社会对知识作用认识不足。冷观先生的分析似乎很有道理,也确实不乏真知灼见,但仔细分析,其某些观点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冷观先生在分析国家对基础教育及科研的投资相对减少时,认为国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实在是讲得过于笼统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是否需要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一些青年在互联网上鼓吹民族主义,搅动了那些号称“自由派知识分子”们的酣梦。网上的消息传到公寓里、学院中,那里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立刻大哗。于是忧心忡忡,口诛笔伐,打棍子、扣帽子,一言以蔽之曰:“狭隘、极端、危险,糟得很。”不要说中间派人士,即使一些民族主义青年,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和责难,也跟着气馁起来、动摇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主义”是否真的很“糟”。 什么是民族主义?这是一个模糊不清、很难定义的概念。 梁启超先生指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  相似文献   

16.
在酒店餐饮业、商业流通领域出现的高消费潮流,早已“波及”各地大大小小的求职和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表现为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用人单位“高消费”现象似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反对用人“高消费”呼声也因见怪不怪而小了许多,但是,近来人才市场又出现新迹象,一些求职人员的求职“高消费”现象又引起业内人士的警惕和反思。 表现之一:招聘方青睐高学历, 应聘者很难不错位 “诚聘:打字员 1名、出纳员 2名。条件: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是笔者信手从一张报纸上拈来的一则广告。细一琢磨,打字员、出纳员一定要大…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吃亏”问题的议论我们是经常听到的,但认为“吃亏就是福”的这类议论似乎还不多。的确,“亏”与“福”作为人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情形,由于每个人世界观的不同,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社会中那些只谈“吃亏”的人,就是由于受到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及其它一些观点的影响,致使他们对“亏”与“福”这对矛盾不能正确看待,往往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而看不到两者还有统一的地方。这些人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职工中的比例增大,青年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们肯定他们作用的同时,也须防他们中有些人存在的“精神疲软”现象。 其表现为:对学习不热情,对政治不关心,对工作无兴趣,对生活得过且过,对什么事都感到无所谓。这些现象,不仅对他们本人无益,而且对企业、对社会有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惟学历论。青年知识分子有知识、  相似文献   

19.
<正> 近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专版在头条位置刊登出一条消息,义乌一老板承诺资助10万元后当选村长,在当地引起不同反响: 部分老板担心这事有贿选嫌疑;村民中几乎所有人都点头称好;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老百姓对他们相信一些,至少他们不大会拿村里的钱。”也有人议论:“太  相似文献   

20.
最近,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许多报纸杂志,相继报道了在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报道了一大批涌现出来的新时代的企业家及各方面人材。这不仅仅是舆论界在“采花”,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代中国这一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正在冲击着旧的思想、旧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青年人是特别敏感的。中国大地的这一变化,已经引起广大青年的广泛注意和议论。多数青年雀跃、振奋,认为“合乎潮流,受到鼓舞”。也有的青年茫然,似乎“眼花潦乱”,觉得“不甚理解”。少数青年则有点忧心,昨天的梦尚未完全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