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工会美育是工会工作创新必须高度关注的领域。工会美育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为研究对象,探索工会美在何处和如何更美的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认识的科学,将其引入工会工作中即称为工会美育。工会美育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和工会会员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实现工会美的规律的科学。我院工会坚持以培育爱心,塑造完美人格;以创建省级文明社区,打造美好空间;以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美育素质等美育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时代和社会实践呼唤美,言语和思维也呼唤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文明和思维艺术的审美追求是这个时代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峥 《中国工运》2012,(6):42-43
实体经济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物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党和国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既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工会发挥作用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改革逐步加快步伐。改革形势的发展,绘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工会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一、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不是职工群众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述明确了我  相似文献   

6.
党同工会的关系是工会社会关系系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这是一个老问题 ,也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问题。所谓老问题 ,是指在工会工作中 ,它是一个时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不论情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党对工会领导这个原则 ,永远不会改变 ,具有十分鲜明的不可违背性 ;所谓常议常新的问题 ,是指党对工会的领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虽然总的原则没有改变 ,但是在具体的实现形式方面 ,在所蕴涵的内容方面 ,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就这个意义而言 ,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 ,要根据时代的变化 ,赋予其以崭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认识这一关系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且发展不平衡,因而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公有制经济必然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并且不可能囊括一切社会经济领域。其分配制度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完全的按劳分配。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一种既不同于过渡时期,也不同于以往的私有制社会的私人企业在我国出现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有序、稳定安宁、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和之美”作为一种审美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免使新的艺术创造力受到巨大的压抑.此外,对其过分推崇,也不利书法艺术的百花齐放,而且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的识人用人艺术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可谓是一个典范。他的"七观法"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但"七观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加进新的元素。如果将"七观法"结合我国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用来识别和使用青年人才,必将对团组织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性质,给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 遇,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选择性重点突破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落后地区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厚德载物"这一美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与时俱进,使其对现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厚德载物"美育观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解读经典、小组研讨、学科渗透和潜默化育等四方面途径开展厚德载物美育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在中国发展十多年来,吸引了大批的热心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规模日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广泛,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重要命题,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志愿的、无偿的、利他的社会公益活动,需要进一步克服发展障碍,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制定一部《工会法》,目的在于付诸实施。近年来,侵犯工会和工会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因而,在《工会法》修改草案中应提出增加法律责任的条款。否则,《工会法》的立法目的难以实现。由于法律责任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及行政处分诸多内容,以及其他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果只做笼统的原则规定,必将给执行带来困难。对此,《工会法》有必要设立专章进行规定。下面就对其中涉及的四个主要问题,谈些看法。  一、关于法律责任的种类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门类众多的庞大体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被开拓,新的学科也随之不断形成和完善。因此,如何看待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经济学新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代表人物都是什么,每门新学科的演进历史是怎样的等等,所有这些,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和兴趣。《经济学新学科概要》一书(以下简称《概要》),正是从以上诸方面出发,对  相似文献   

16.
Tatiana 《工友》2014,(4):50-50
正最近在王小波的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写小说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无中生有。遂合上书思考:这无中生"有"或许是作家无意识塑造的艺术对象,却在无形之中闯入读者心灵之域的某种突如其来之物。很早以前读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就有类似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维权观既包括维权的“世界观”,也包括“方法论”。做好工会维权工作,除了要秉持科学的理念,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这是工会维权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工会维权工作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项工作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工队伍状况不同,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工会维权工作内容的复杂性、维权领域的广泛性、维权对象的多层次性和职工维权需求的多样性。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分清主次、突…  相似文献   

18.
一、从农民突变而来,是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最重要的特点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产生的。明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①因而中国工人阶级也会象西欧工人阶级一样,缓慢地、逐步地产生和发展。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地、缓慢地演化过程被中断,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畸形地发展起来。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给这个畸形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由于战乱,由于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由于外国商品倾销,手工业者破产,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大通商口岸的人口急剧增加。以上海为例,1895年人口为40.5万,到1910年增长到118.6万。②这些城市和工业中心的流亡农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为中外企业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因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不像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循序渐进,中国工人阶级形成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才突发性产生的,并且绝大部分是由农民“突变”而来。这个“突变”一直延续不断,即破产农民不断地加入工人阶级队伍。这是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些农民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之后,仍在血缘关系上、社会关系上、思想文化上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近代工人与农民总是若即若离,难舍难分。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这种关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中国工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牢不可破的工农联盟,有利于加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有利于我党用无产阶级去影响和改造农民,使之从思想无产阶级化,以便一道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由农民突变而来这一特点也给工会运动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即农民的思想观念也被带进工人阶级队伍,影响着工会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也万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9.
徐晓庚 《工友》2012,(12):59-59
画是心灵的映照。黑格尔说,艺术观照始于一种"惊奇感",有了这种"惊奇感",就能将自我、自然思想和理性"会通合一",就能"万趣融其神思",从而实现艺术之创造,这就是艺术之美,这就是艺术乃自由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学课的教学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比较稳定,课堂教学改革比较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新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大学的课程设置,即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科学技术类知识已经取得了主流地位,而且,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侵占着传统的人文学科课程及其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带来了知识性质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知识受众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直接导致文学课教学中师生教育关系产生新的变化和矛盾。如何以理想和批判的眼光对待大学文学课的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从认识受教育者和认识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阐释,主张以开放性胸怀和长远性眼光对文学课的现实和未来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